中国是一个“吃”的国度。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神农”们就率领着子民,“吃”而后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绵延不断的“吃文化”。这种“吃文化”,也折射在《红楼梦》里。中国人“吃文化”的核心,叫作“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普遍共识,“饮食”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一切的满足、欢乐、美好,无不根植于此。
《〈红楼梦〉中的饭局》 周岭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在中国早期字书《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的解释是“从羊从大”。一只肥肥大大的羊,就是最美的。为什么呢?好吃。这种认识与西方相比,差别非常之大。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文人、名人都是吃客。例如苏东坡,他在元丰七年写过一首《浣溪沙》,中有咏“吃”的一句,尽人皆知:“人间有味是清欢。”
“老饕”是什么呢?传说上古有一种极其贪吃的怪兽,叫作“饕餮”,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这种纹饰,被称为“饕餮纹”。后世的各种食具上,多能见到。后来,“饕餮”一词,成为贪吃的代称,竟然并不含贬义。苏东坡自称“老饕”,不仅仅是自嘲,更有一种雅谑的意味。《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写的螃蟹诗里有一句:“饕餮王孙应有酒”,就是继承了这种有趣的笔法。所以,《红楼梦》说“吃”,是有传统的。《红楼梦》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家长里短、一饮一馔之中,寓了一些大意思,并且写得极为生动。
中国古代小说写“吃”写得精彩的,还有一部《金瓶梅》,但与《红楼梦》的写法有诸多不同。《金瓶梅》写吃,写得比较实,无论是家常菜,还是酒宴,都很具体,每一道菜都很好做,也都能做出来。不过,跟《红楼梦》相比,《金瓶梅》还是差了一个层次。《金瓶梅》所描写的是市井生活,《红楼梦》侧重描写贵族生活。即使是居常饮馔,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金瓶梅》里的吃食,几令人馋涎欲滴。但《红楼梦》里的吃食却不仅仅能够引发读者的食欲,还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步入饮食文化的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之中。
孙中山先生深谙中华美食的要义,他说: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正是这种“饮食一道之进步”“烹调法之精良”的集中代表。中山先生又说: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把烹调上升到美术,这是何等的眼光?曹雪芹地下有知,一定会引中山先生为知己。更重要的是,《红楼梦》在状写饮食的时候,也不忘“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艺术宗旨和哲理呈现。这一点, 就是《红楼梦》能够携“饮食一道之进步”“烹调法之精良”以及“美术之一道”,并且升华到“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哲理高度的缘由。这样的饮食描写,不单是《金瓶梅》,放眼古今中外之文坛, 有哪一部作品能与之比肩?
《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由于时代的隔膜, 更由于文化的断裂,不少人对《红楼梦》尤其是所谓的“红学”望而生畏,觉得这大部头,啃不动。依我说,这要看你从哪里入门。你可以跟着我,从饮食文化这条路进去,从吃喝玩乐这条路进去, 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以这样一个视点,再试着步步深入,看看这部书究竟写的是什么?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