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深圳,你是不是条件反射想到“早高峰地铁”“键盘敲不停”,默认深圳人的生活只有“快”没有“闲”?要是还抱着这种想法,那我得跟你说句大实话:你这刻板印象,早就“OUT”啦!
别不信,先看两组硬数据:2022年,深圳就成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之一,当时整个广东仅此一家,是唯一入选的城市;2024年,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80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46.9%。
你以为深圳没有多少人经常锻炼,大概率是没走出家门——你在狂刷手机时,别人早已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
所以说,最近广东21城体育性格海报给深圳贴上了“赛事之城”的标签,一点都不让人意外。你想啊,市民爱运动,运动氛围“热气腾腾”,赛事能不往这儿凑吗?就像网红店总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国际赛事、全国大赛也懂“哪里热闹往哪去”。深圳人对运动的热情,是“赛事之城”最扎实的“地基”。正因为大家愿意跑、愿意跳、愿意为一场球赛呐喊,才有了赛事扎堆的底气,也才有了体育产业、赛事经济的“节节高”。
说深圳是“赛事之城”,可不是空喊口号。单说2024年,深圳就办了260项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从万人狂欢的深圳马拉松,到蓝海逐浪的中国杯帆船赛,再到能让羽毛球爱好者“追着看”的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全年赛事密度高到 “刚看完一场,下一场又官宣了”。到了2025年,深圳更成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东道主之一,光承接的赛事项目就有25个,连深港马拉松都搞出了“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的无感通关,火炬传递还让机器人“夸父”来点火,这科技感、热闹劲儿,谁看了不说一句“绝”?
有人可能会问:办这么多赛事,图啥呀?其实,各个地方办赛事,绝不只是为了“热闹”,更要把赛事经济的“蛋糕”做大做实。你看,2024年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出直接冲到2115.66亿元,同比增长10.8%;人均体育消费突破4000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近8%;国内外游客都跟着赛事来“打卡”,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旅游总收入超2200亿元。赛事一办,周边餐饮、酒店订单翻倍,“观赛+旅游”成了新潮流,这“文体旅融合”的生意经,真不是盖的!
说到底,赛事再多、经济再火,都不如市民脸上的笑容实在。深圳大力“办赛”,更大力“便民”——全市体育场地数量超过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52平方米,10分钟健身圈逐步实现;还大手笔发放文体消费券,让群众运动更“划算”。
所以,别再给深圳贴“只有快节奏”的标签了。这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晨跑、在打球、在骑行、在徒步越野、在水上运动,每年有一场接一场的赛事在点燃城市活力,有逛不完的体育场馆,有赚不停的健康与快乐。“赛事之城”的另一面,其实是“运动之城”“健身之城”“生活之城”。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