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和更长的赛道——深圳老将刘虹谢幕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健
11-17 19:57
摘要

“每一届复出之后的大赛,我都当作最后一次。”

11月17日,珠海。

晨光铺亮金湾路赛道。

38岁的刘虹站在接力区,额前碎发黏在汗湿的皮肤上。

这是她的最后一战,也是最后一站。

全运会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30支队伍同台。刘虹与王凯华,是场上最年长的组合。两人年龄相加近70岁,她比最年轻的对手大出二十岁。

2002年,15岁的刘虹从江西来到深圳,彼时,她是广东省队唯一的一个女子竞走运动员。二十多年过去,她是现在中国竞走的大姐和楷模。

发令枪响。

前棒王凯华奋力领走,步频沉稳。交接棒瞬间,冰凉的手环触到刘虹的指尖。她扣紧,转身,摆臂。脚跟落地的节奏,精准如钟。

38岁的身体记得每一个动作要领——髋部发力,摆臂角度,触地时间。这些记忆刻在肌肉里,二十多年不曾褪色。

年轻时,一年穿坏二十双鞋。鞋尖沾着血渍,趾甲掉了又长。高原集训的清晨,零下几度的寒风里,她裹着外套热身,呼出的白气转瞬消散。她在这个赛道,经历了太多。

身边的年轻对手,步频轻快如鼓。步幅开阔,满是爆发力。

刘虹腰背绷直,一点也不慌,每一步都守着自己的节奏。鞋跟叩击地面,声响沉闷而坚定。

冲线,第四名,无缘奖牌。

刘虹没有立刻停下。保持着竞走姿态,又走了几步,然后双手撑着膝盖,汗水连续滴落在赛道上。

这是告别时刻。和赛道告别,和二十年时光告别。

“圆满收官了。”她说得很轻,“每一届复出之后的大赛,我都当作最后一次。”

刘虹在比赛中。

五天前,她刚在女子20公里竞走中获得第四。那是她本赛季最好成绩:1小时28分46秒。

混合采访区,灯光亮起。她被记者围了许久。有人替刘虹惋惜,但女主角笑容依旧坦然。

“遗憾肯定有。”刘虹抬手抹汗,“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竞走,本就有坎坷。”

坎坷和遗憾其实是每一个运动员必经之路。

从2005年入选国家队,她走过了五届奥运会、八届世锦赛。奥运会金铜牌,世锦赛四金一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她是中国竞走项目首位实现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大满贯的运动员。

辉煌的背后也有遗憾——伦敦奥运的银牌,等了十年才拿到;巴黎奥运,只排第二十一。这些不甘,最终还不是成了人生的一部分。

只是比起奖牌,她更珍视的是:我还能站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荣耀。

“二十多年,没捷径。”她眼神坚定,“广东、深圳培养了我二十年,这二十年,我都围绕着竞走转,它贯穿了我的人生,也成就了现在的我。这次主场作战,情怀和责任都要让我拼到底。”

被问以后是否还会考虑参加比赛,她果断摇头,“没有动力和目标了,但我不会离开竞走。”

她望向赛场中那些庆祝的年轻人。18岁的石升吉,表现亮眼。“新人冒出来,我可以安心地退役了。”她笑了,语气轻柔却有力,“未来是他们的,要扛起中国竞走的大旗。”

这次全运会竞走赛道旁的观众群里,她的女儿熙熙举着纸牌。“妈妈加油”四个字,格外醒目。这个从小跟着妈妈南征北战的小姑娘,特意请假从深圳赶来。

谈及女儿,刘虹的语气软了。“希望她看懂,”刘虹说,“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在拼尽全力。这种劲头,比金牌珍贵。”

午后阳光渐烈。刘虹摘下号码布。“刘虹”二字,被汗水浸得微透。她转身离开,背影从容。

最后一站落幕。

但刘虹的赛道,更长了。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