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每一本旧书,都有它独特的肌理与温度。它们不像新书那般光鲜亮丽,带着油墨的清冽,旧书的身上,往往烙印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一种陈年的、带着故事的醇厚气息。那气息,并非仅仅是纸张与墨水的混合,更像是时光在纤维间沉淀、发酵后,所散逸出的独特芬芳,带着一丝朴素,一丝遥远。
我的书架上,至今还保留着几本父亲年轻时读过的旧书。它们多半是平装的,封面已经磨损得露出内里的硬纸板,书脊也有些松动,仿佛随时会散架,却又顽强地维系着。翻开书页,纸张不再是洁白的,而是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有些甚至因潮湿而留下浅浅的霉斑,边缘也因无数次翻阅而变得毛糙,甚至有些页脚被折叠过,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狗耳朵”。指尖轻触,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细微凸起,那是无数次翻阅留下的印记,是指纹的拓片,是思想摩擦的痕迹。凑近了闻,一股混合着纸浆、灰尘和时光的独特气味扑鼻而来,它不刺鼻,反而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仿佛能闻到旧日阳光的味道。
这股气味,是旧书的温度,是记忆的引线。它让我想起冬日里,父亲坐在暖烘烘的炕头,戴着老花镜,就着昏黄的灯光,一页页翻书的场景。我曾好奇地接过书,学着父亲的样子,一字一句地读着路遥笔下黄土地的故事。那些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北方人的朴实与坚韧,通过纸张的肌理与独特的温度,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旧书的肌理,更是时间的刻痕,是思想的年轮。书页上偶尔会发现父亲用铅笔做的批注,或是某个词语下划出细细的红线。那些笔迹或遒劲有力,或轻柔飘逸,都是父亲思考的轨迹,是他与书中人物对话的印记,是他对某个观点的会心一笑,或是对某个情节的共鸣。这些批注,就像是旧书的血管,流淌着阅读者的心血与智慧,让一本印刷品,瞬间变得鲜活,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构建起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透过那些笔迹,与父亲的思绪交汇,感受他当年阅读时的心境。
如今,电子阅读器和网络文学大行其道,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我依然钟情于旧书。我喜欢那份沉甸甸的质感,喜欢那份饱经风霜的从容,那份在数字洪流中,依然坚守的实体存在感。那些旧书的肌理与温度,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具象。
在旧书的肌理与温度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知识的传承,更感受到了人与书之间那份深沉而温暖的联结。它们不仅仅是书,更是有生命、有记忆、有温度的“老朋友”,永远值得我们珍视与回味。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