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9万考生!2.4万“撑伞侠”用一份文档接力,守护高考生做出人生选择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07-14 17:4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无感”的云端协作, “撑伞侠”们如何用工具高效联动?

“在努力落空、一切都很失望,家人不理解时,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分享,才让我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当卡夫卡读到这条留言时,他创建的“撑伞侠”公益项目已走过三年。

当“冲名校”“追热门”成为热门,专业被分类贴上各种标签,高考生们如何在信息洪流与家庭压力中找回选择权?“撑伞侠”项目给出了温暖而专业的答案:今年,超2000名志愿者在一份名为《撑伞侠手册》的互助文档上“云端协作”,帮助2万余名考生完成志愿填报。

这场公益接力背后,是“问问大象”创始人卡夫卡3年的坚守。3年间,他与2.4万余名志愿者一起,守护9万余名高考生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自己的选择。

受到帮助的“高考生”给予的反馈。图源:“问问大象”社交平台账号

一场名为“撑伞侠”的温暖接力

“感性的问题,可以用理性来求解;理性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则能用感性来化解。”卡夫卡向读特新闻记者解释了“问问大象”这一名称的由来。

2023年,他创建“问问大象”,并发起一个名为“撑伞侠”的公益项目。项目广泛招募高校师兄师姐作为志愿者,为高考生提供关键信息支持,免费指导高考志愿填报。

过去两年间,超2.2万名网友加入“撑伞侠”成为志愿者,累计服务7万名高考生。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季,“撑伞侠”志愿者规模约2000名,服务考生约2万名。至此,“撑伞侠”数字再次刷新:3年,2.4万志愿者,累计服务考生约9万名。

据介绍,“撑伞侠”项目缘起于卡夫卡此前的深度观察。基于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大量用户调研,他发现当代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

一面是过度理性与“功利化”。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许多学生执着于各类“攻略”,思维被“唯结果论”主导。例如,“必须考研”“双非院校等于没出路”等观念盛行。另一面则是迷茫与焦虑,具体表现为对未来方向不清,或虽有想法却不知如何实现,陷入无措和焦虑。

“两种情况都会显著降低年轻人的幸福度。”卡夫卡表示,而高考志愿填报作为人生的关键节点之一,其现状更凸显了问题的紧迫性。

“问问大象”账号推出的内容。图源:“问问大象”社交平台账号

在“高考志愿填报季”,随意打开一个社交平台直播间,看到的常常是将专业粗暴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现象。例如,将“好专业”等同于“人上人”标签。卡夫卡认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丧失,被动跟随潮流,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免费指导高考志愿填报,还有这种好事?”项目创立初期,“免费”二字引来不少疑虑。一位现就读于安徽大学的同学坦言,当初接触“撑伞侠”时,就遭到父母的强烈质疑。“我爸直接泼了冷水,”他回忆道,“刚抓住一点希望的我,瞬间又陷入绝望和不安。”

尽管心存疑虑,他还是决定尝试。“很幸运,我得到了帮助。当时有点懵,但对接我的志愿者非常耐心和真诚,给了我很多建议。幸好我听了他们的,报了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如今,他已在安徽大学开启新生活:“合肥很好,安大也很好,我也有了明确的目标。真诚感谢‘撑伞侠’,感谢‘问问大象’,尤其感谢那位耐心的志愿者!”

卡夫卡表示,类似这样的感谢每年都会收到很多。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卡夫卡收到的考生留言。

“测试全对”才能上岗,决策权100%归家庭

“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伞。”卡夫卡道出了大部分志愿者的心声。正是这份感同身受的共情,驱动着他们加入“撑伞侠”。从项目启动以来,志愿者报名人数越来越多。卡夫卡强调,今年团队主动采取了严苛策略控制志愿者规模,核心目标是提升服务质量。

“这么多人愿意参与,本身就是可持续性的体现。”他表示,“而这可持续性的根基在于,几乎所有的志愿者都曾在往年作为考生,亲身获得过项目的有效帮助。”

面对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如何确保信息准确、服务规范?卡夫卡介绍了团队为两类服务模式量身定制的考核机制。

第一种为群聊分享型志愿者,主要形式为志愿者作为师兄师姐在群聊中分享信息和经验。

为统一信息出口与质量,卡夫卡今年用腾讯文档打造了一个《撑伞侠手册》知识库。读特新闻记者查阅发现,该份文档系统整合了“志愿填报基础知识”“各地填报志愿模板详解”“工具资料”“个人情况分析框架”等数十份资料,每份均配有详尽的目录大纲。以《志愿填报基础知识》为例,其下清晰分设“投档规则科普”“专业录取规则”“新高考改革通识”等模块,从宏观政策讲解到微观沟通话术,几乎覆盖了志愿填报辅导的全流程。

此外,该份文档中还为高考生设计了清晰的“打怪升级”式文字指引,简化其填报路径。

今年,卡夫卡特意在文档中增加了“暴论”识别与拦截这一板块。何为“暴论”?卡夫卡举例指出,诸如“非985大学读了等于浪费四年”“女生千万别学工科,根本拼不过男生”等绝对化、片面化言论即为典型“暴论”。

在前期培训中,志愿者需先接受专项培训,学习区分“暴论”“事实”与“观点”。随后通过一项严格测试,证明其准确识别能力后,满分通过方能获得权限进入可与高考生直接互动的群聊。

《撑伞侠手册》部分内容。

第二种则是“一对一”咨询型志愿者。高考生预约后,志愿者会建小群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卡夫卡类比驾驶证考试,为该类志愿者们设立了另一种考核体系。

规则培训如同“科目一”,需要掌握各省志愿规则、院校专业等基础信息。模拟实战如同“科目二”,志愿者互相扮演考生,进行大量模拟咨询,确保具备实操经验和体验感。而“路考”则是提醒大家严守边界,绝对禁止指导“冲稳保”等决策。

“‘冲’院校风险巨大,志愿者只能清晰讲解规则和风险,明确告知不建议‘冲’的原因。”卡夫卡强调,最终决策权必须交给考生及其家庭。涉及此类决策的服务一律禁止,这是责任底线。

“无感”的云端协作,“撑伞侠”如何用工具高效联动?

在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中,“撑伞侠”项目融入了AI工具使用指导。据卡夫卡介绍,团队在服务启动前已对主流AI工具进行了系统评估,对其价值与局限有着清晰定位。

卡夫卡认为,AI更多充当着“信息雷达”的角色。AI能根据学生情况,快速展示其可能从未了解过的专业、学校及城市信息,有效打破信息差,拓宽选择视野

“具体择校与定专业。绝不能照抄AI作业!”卡夫卡强调,对于AI推荐的具体学校和专业,会着重与考生沟通,必须进行深度调研、多方求证后,方可纳入志愿表。

高考志愿填报涉及人生关键抉择,常常会遇到许多考生与家庭意见冲突。此时,“撑伞侠”的边界在哪里?卡夫卡对此有着清醒认知,“志愿填报时爆发的矛盾,往往深植于过去十多年的家庭互动中,不可能在几天内彻底化解。”

《撑伞侠手册》知识库。

而“撑伞侠”的作用在于提供清晰的事实基础和沟通桥梁。一边厘清事实,提供客观信息,确保双方基于准确规则和数据进行讨论;另一边传授沟通方法。例如,引导考生理解父母的深层期待,并探讨如何以考生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这些期待。

7月上旬,本科批志愿填报辅导陆续结束,“撑伞侠”也同步进行着收尾工作。回顾这个过程,最让卡夫卡感到欣慰的是见证考生的双重成长。“他们掌握了方法,填报了满意的志愿。同时找到了方向,并学会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孩子,未来更让人放心。”

为了追踪更长期的成效,卡夫卡每年都会通过腾讯文档发起问卷,收集受助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发展故事,记录他们的蜕变轨迹。

而支撑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志愿者高效协作的核心工具,亦是腾讯文档。卡夫卡用“无感”来形容其体验,“团队成员对它的存在几乎‘无感’。没有流程卡顿,没有数据安全问题,几百上千人同时协作也从未掉链子。文档创建、流转、汇总无比顺畅,感觉不到障碍,就是最好的协作状态。”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