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小巷,总有一种特定的气味:潮湿、微咸,混着炊烟与风中游离的海腥。这是靠海的城市应有的气质,而其中一种味道,总会在不经意间穿透人心,那是蚝的味道——从铁盘升腾而起,与鸡蛋、地瓜粉和葱的香气一起,凝聚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潮州情结。
蚝烙的味道,能解乡愁。这不是夸张的比喻。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潮州人,提起“蚝烙”,语气中总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流连忘返的思念,也有藏不住的骄傲。潮州的蚝烙,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一个充满故事的食物,是关于土地、海洋和人类智慧的史诗。
蚝是潮州的魂。生于海中,长于滩涂。潮州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东海与韩江在这里交汇成诗,生养了一代代靠海吃饭的潮人。在潮州,靠蚝谋生的人,从古至今都不少。
单有蚝还不够。蚝烙中的另一要素——地瓜粉,则代表了潮州内陆的另一面。这种粗粝的粉末,是大地的象征,它将来自海洋的蚝,包裹在一种土地的质感里。这是食材的结合,更是文化的相遇——潮州菜,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典范,而蚝烙,正是山海相逢的结晶。
制作一盘好的蚝烙,并不简单。在潮州,这不仅是厨艺,更是表演。铁盘架在炉上,锅底刷油,火候既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蚝烙考验的是火的掌控力,稍慢则软塌塌,稍快则焦枯枯。真正的高手,往往从火焰与铁盘的交汇中找到一种节奏。
潮州的蚝烙师傅,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手拿铲,一手执勺,翻搅间,有一种近乎仪式化的美感。翻起的蛋液和地瓜粉在空气中形成一道弧线,落地的瞬间,葱香扑鼻,蚝肉晶莹剔透,仿佛一颗颗被潮水打磨的珍珠。铁盘边缘,则开始泛起微焦的香味——这一刻,整个摊档像一场戏剧的高潮,观众屏息,等待佳肴的问世。
蚝烙出炉的刹那,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师傅用铁铲将它切成小块,放入盘中。香菜早已准备好,洒在上面,带着烟火气的鲜香弥漫开来。食客用筷子夹起一块,蘸上鱼露,轻轻吹去热气,再放入口中,酥脆的外壳与嫩滑的蚝肉交织在一起,舌尖瞬间被一种复杂的层次感占据。人们在这盘蚝烙里,感受的不仅是食物,而是潮州这片土地与海洋的共鸣。
潮州人吃蚝烙,喜欢喝上一杯功夫茶。茶是热的,蚝烙也是热的,这种热度,像是一种人情的温暖。在潮州的小巷子里,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坐在摊位前,点上一盘蚝烙,老板总会亲切地招呼你,用浓重的潮州话问:“一盘吗?”这一声“招呼”,像是给每一个游子的一种慰藉。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常回到潮州。许多潮州人离开家乡,去香港、东南亚谋生,他们带走了蚝烙的做法,也带走了对故土的怀念。在曼谷的唐人街,在新加坡的小贩中心,你总能找到潮州蚝烙的身影。然而,真正的潮州人却会告诉你,只有家乡的蚝烙才有灵魂。这种灵魂,或许是韩江的水,或许是铁盘的温度,抑或是潮州滩涂上的那片蚝田。
潮州蚝烙是一道菜,更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在它背后,有渔民的辛劳,有厨师的智慧,有食客的满足,也有潮州人对于家乡的眷恋。这种眷恋,穿越了历史的尘埃,跨过了千山万水,成为每一个潮州人心中的故乡味道。
潮州蚝烙的美,不在于奢华,而在于平凡。它是街头巷尾的一道家常菜,却蕴藏着大地与海洋的故事;它是铁盘上的舞蹈,却跳出了潮州人千百年来的智慧与坚持。它看似简单,却勾勒出潮州这片土地的全貌。
在某种意义上,蚝烙不仅仅属于潮州,它属于所有漂泊的人。它是大地的馈赠,也是时间的恩赐。每一口蚝烙,都像是一首诗,记录着潮州的烟火人间,也记录着我们的生活——苦涩、咸鲜、酥脆,又满怀温情。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