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晓孔特别说》。
相信大家的朋友圈已经被“大连工业大学处分女学生”一事刷屏了。今天咱来特别说一下其中主要的几个争议点。
首先,我觉得必须声明的一点是,如果确实如传闻所说,李同学是与“已婚”的乌克兰电竞选手发生不正当关系,那即使不违法也过不了公序良俗的道德关,行为已经突破了最起码的道德红线。她犯错就得认,挨处分得立正。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处罚仍是“拟决定”,也就是说,李同学是仍有陈述或申辩的机会。可这篇招致全网骂声一片的处分公告公开了李同学的全名,赫然挂在了大连工业大学的官网上。跟进此事的不少媒体也将李同学的姓名不加处理用于报道当中。
学校与媒体如此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李同学所陷入的这一场“与外国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争议事件,在真相尚未完全水落石出之前,便已经将她打入了社会公序良俗的对立面,同时让她的“过去和未来”都完全暴露在网友的唇枪舌剑之下。
她的个人隐私权被侵犯,如果说罪魁祸首是公开泄露私密影像的“渣男”电竞选手,那学校与部分媒体的做法则让他们成为紧随其后的两个帮凶。
第二个争议点在于大连工业大学是否有权剥夺李同学的受教育权。做出开除的处分决定是否矫枉过正?据报道,已有多位法律人士认为此次事件中的开除学籍处分是无法可依的。
可以看到,学校所引用的条款依据是“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问题是,一名普通大学女生的个人私德问题能否以“有损国格”的罪名来定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三点。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当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争议事件时,竟然做出了如此“低等的”过度反应。在事件进入发酵后期,李同学明显已经是一名受害者。她是被这名外国电竞选手传播私密影像资料,个人隐私和名誉受到了侵犯。而学校与部分媒体的后续做法,就是在她的伤口撒盐,然后再把“伤了又伤”的她拉出去“游街互联网”。
学校非但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学生,反而避重就轻,忽视事件中的矛盾要害所在,急于给自己“洗刷干净”摆脱舆论影响。殊不知,这样“快刀斩爱徒”的做法既寒了人心,也适得其反招致了更多的舆论审视。
我们不禁要问,当“受害者”李同学面对着学校的一纸开除“判决”和漫天的舆论唾骂之时,那位疑似发表辱华言论,攻击中国女生是“easy girl”,侵犯他人隐私、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渣男”又该由谁来追责呢?
这起事件随着社会各界的深入关注,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细节浮出水面,也希望有关各方能够把“处理”或“处罚”做得更加妥当,给公众和当事人李同学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交代。要关注到争议之中的李同学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个体的合法权益,填补上从头到尾都缺位了的“把人当人”的善意。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