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 | “育儿补贴”还需要一个“双胞胎”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07-29 18:33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形象地说,现在“育儿补贴”已经诞生了,但它还要有一个叫作“生育成本共担机制”的“双胞胎”。

图片来源:上海科普网

来了!育儿补贴来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放育儿补贴”。在民众翘首以盼中,中办、国办近日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等到各地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当地的宝爸宝妈或其他监护人,就可以上线申领这笔钱了——不会或不愿网上操作的可以选择线下申领。对于出生时间符合相应条件的孩子,国家规定的“基础款”育儿补贴是每孩每年3600元,地方可以根据自身财力把标准定得高一点儿。真金白银的补贴,还是够诚意的。

育儿补贴是“小确幸”,还是“杯水车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答案。对一些一线城市家庭来说,因为当地物价较高、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档次较高等因素,3600元补贴更像是“安慰剂”;而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家庭来说,3600元能买几个月的奶粉,能实实在在减轻经济压力。

育儿补贴像是一枚信号弹。这枚信号弹的发射,释放出政府鼓励生育的决心和诚意,也向社会各方释放出“一起来接力”的信号。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命运。少子化和老龄化双重压力下,提振生育率成为当务之急。这么大的事情,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也需要全社会一起形成合力。

社会合力如何形成?形象地说,现在“育儿补贴”已经诞生了,但它还要有一个叫作“生育成本共担机制”的“双胞胎”。全社会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成型了,再加上育儿补贴加持,这对“双胞胎”一起发力,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敢生愿生”。

说到“敢生愿生”这回事,现在女性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就业压力、经济负担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支持;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用工成本的考虑,在招聘育龄女性时有顾虑;不少地方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且缺乏政策支持。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构建并完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当然,构建并完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主导方还是在政府。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上海市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并推出产假社保补贴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不少地方为托育机构提供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温暖接力”,共担生育成本,才能让“生育友好”成为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