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列车乘客高温之下砸窗,谁该反思?

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07-04 16:27
收录于专题:读特热评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列车工作人员是否存在“机械守门”的失职行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7月2日晚,一列货物列车与K1373次列车发生侧面冲突,致K1373次列车脱线。K1373次约3小时后恢复运行,其间有一名乘客因车厢内酷热难耐将一扇车窗砸开,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砸窗乘客事先已和乘务员沟通两次希望能开车门,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才出现砸窗行为。该名乘客后在金华站被铁路公安带走,但未被拘留,铁路公安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

砸窗乘客是被轻纵了吗?非也。法律人士表示,考虑到当时车内人员很多,比较闷热,空气也不通风,该乘客将车窗砸坏的行为应属于紧急避险。而根据民法典第182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显而易见,引起险情的一方在于承担旅客运输职责的一方,而不是砸窗乘客,砸窗乘客未被拘留合乎法律精神。

值得反思的是,列车工作人员是否存在“机械守门”的失职行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殷鉴不远,铁路方面尤需痛定思痛,尽快拿出有力的应急预案。近年来,列车因遭遇突发状况停车导致有旅客被热晕的报道并不鲜见。例如2019年8月22日,有网友称贵阳开往北京西的K508列车半路停车,停电关空调,持续约4小时,车内高温难耐,有乘客晕倒,最后有乘客无奈砸窗透气。而据铁路规章《旅客列车空调失效应急处置办法》规定,旅客列车空调失效超过 20 分钟不能恢复且列车不能维持运行时,列车长应及时与司机、随车机械师沟通,视车内温度和旅客舒适度做出开门、开窗方面的决定。

在K1373次列车处理突发状况的过程中,列车工作人员为乘客送来冰水、八宝粥和擦汗纸巾等行为值得肯定,但公众并未看到列车工作人员尝试开门通风、启用备用通风系统等举措,折射出应急手段和应急体系不足的窘境。

也有人担心,开门通风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性。其实,所谓应急措施,就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不可能和列车平稳运行时的服务保障措施一样“常态化”。只要铁路方面真正以乘客利益为重,做足应急预案,达到一定标准则立即执行预案,“让乘客热得要命也不开门”的奇葩操作就不会反复上演。

相关报道:“要闷死了!”K1373次列车被撞脱线停运约3小时,有乘客砸窗通风被带走?铁路公安回应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