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基孔肯雅热,这个念起来有点拗口的词汇,其实是来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其原意是“弯腰驼背”,将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给具象化了。
基孔肯雅热,最近在佛山一带有点“热”。据7月27日广东省疾控局通报,从7月20日到26日,广东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2882例分布在佛山,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
别害怕,也别不当回事。资料显示,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三个症状是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采取的都是对症治疗,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的药物。虽然被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的人群,只有约20%至30%会发病,多数人症状轻且可自愈,但如果成为症状较重的“少数人”,那痛苦指数还是比较高的。举例来说,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这一点就让人够受的。
最近,广东多地党员干部和街坊邻居,热火朝天投入“灭蚊大战”。如佛山市禅城区的园林工人在多个公园的湖中投放“灭蚊鱼”,一条这样的小鱼一天能吃掉400多条蚊幼虫(孑孓);中山市多个镇发出通知,呼吁全镇居民晚上一起在家中点蚊香灭蚊;东莞市石碣镇对绿化带、潮湿阴凉区域、公共厕所、下水道口、垃圾桶等蚊蝇孳生地进行细致消杀……大家一起来,积极参与、配合,用最快速度扑灭基孔肯雅热疫情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防蚊灭蚊的事咱还要接着干。比如,专家建议,户外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别去蚊子多的地点,这是及时的提醒;有的地方总结出“五清五倒”方法,包括清户外垃圾、倒盆托积水,清闲置杂物、倒绿化瓶罐等内容,这些都需要得到居民朋友的配合。关系到各方的全链条防护网织得越密,扑灭疫情就能越高效。
无论是预防基孔肯雅热还是登革热,关键都是九字诀——“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这两种病的传播媒介都是伊蚊,而“所谓伊蚊,在水一方”,也就是说,伊蚊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水,所以清倒积水对于保护居民朋友的健康来说很重要。家里的各种容器清一清,房前屋后的积水除一除,这些“小动作”对于防疫“管大用”。各方协力,把灭蚊、防蚊(包括防叮咬)的事做周全,“退热”“除热”就能早日实现。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