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11月4日,在港大經管學院深圳校區舉行的“灣區大師講堂”上,東西均咨詢公司創始人、經濟學人集團前大中華區總裁劉倩發表了《東西方不同視角裏的中國經濟和創新》主題演講。

圍繞中國式創新、中國當下的經濟以及消費刺激等話題,她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式創新:1到1.1的力量
西方創新常被定義為“從0到1”的突破性創造(正如 Peter Thiel 在《從0到1》中提出的觀點)。但劉倩認為,中國式創新更像是“從1到1.1”,並通過規模化實現巨大價值。
以螞蟻集團為例,它誕生於2004年,比PayPal晚六年,卻在短短六年間,通過微創新與服務疊加,不斷完善生態系統,其IPO估值一度高達3100億美元。而這並非“從無到有”的發明,而是“創新疊加+規模放大”的結果。
她進一步指出,中國式創新的獨特之處在於: 它面向的不只是14億人口的國內市場,更放眼80億的全球市場。
中西方創新方式不同,劉倩認為東方的創新某些方面更優。

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成立僅兩年的中國公司DeepSeek在今年初引發廣泛關注。它采用了不同於ChatGPT的算法體系,某些方面效率可以更高,成本可以更低。劉倩認為,中國創新一直在積極探索不同路徑的可能和最優解。騰訊微信是另一種典型的中國式創新。它的起點是模仿ICQ的QQ,隨後吸收了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的社交產品的特性,疊加購物、出行、支付等功能,最終演變成一個“超級操作系統”。如今,許多人搜索信息時甚至不再依賴百度,而是直接在微信中完成。劉倩認為,這種組合式創新,把不同的“1”組合成“10”,也是中國式創新的特點之一。
寧德時代的成功則體現了中國式創新的“專注”0.1路徑。公司在電池領域深耕至極致,成為全球領軍企業,並賦能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甚至飛機、郵輪等其他行業。
劉倩總結道:“中國的創新不是缺乏創造力,而是路徑不同。它以疊加、組合、專注、放大等方式,走出了獨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
經濟挑戰與信心再造
在談到中國經濟時,劉倩指出,改革開放和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中國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當外部環境變得複雜多變時,中國更需要“定力、實力與自信”;另一方面,經濟內部的問題也在積累——增長放緩、財富分配不均、政府債務、企業活力與民眾信心,皆面臨新考驗。
她強調,“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都是符合時代的戰略目標,但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效率與公平難以兼得。如何在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之間找到平衡點,既激發企業家精神,又調動全民主觀能動性,是當前中國面臨的重大考驗。
消費不是“因”,而是“果”
劉倩明確反對“單純刺激消費”的短期做法。
她指出,過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長讓居民收入提高,但如今增速放緩,同時,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減弱——超過九成中國家庭擁有住房,其中兩成擁有多套房。當房價下跌時,居民的財富預期自然下降。失業率特別是青年失業率導致消費的風險意識和不確定性提高。
“一個家庭不能通過‘多花錢’變富,而要通過‘賺更多的錢’。”劉倩說,“直接刺激和補貼只能治標不治本。當國家與人民更富時,消費自然會增加。”
她舉例指出: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索馬裏、海地等不發達國家家庭消費占GDP比例超過100%,而愛爾蘭、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的比例卻較低。由此可見,“通過消費拉動GDP”並非普遍公式,消費應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