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當代深圳媒體人的“破繭”與堅守 深大原創音樂劇《潮起灣區》首演

10-31 16:28
摘要

講述當代深圳媒體人的「破繭」與堅守 深大原創音樂劇《潮起灣區》首演

 數智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在技術衝擊下實現系統性變革?媒體人又如何在堅守理想的同時“破繭”重生?10月30日晚,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大學聯合出品,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與全球傳播研究院共同創作的原創大型音樂劇《潮起灣區》在南山文化館首演。該劇以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背景,聚焦媒體行業系統性變革與代際傳承,通過三代傳媒人的故事,展現了在AI技術浪潮衝擊下,傳統媒體與數字媒體、新聞理想與時代變革的激烈碰撞與深度融合。

 以媒體人視角展現時代變革

 《潮起灣區》講述了深圳三代媒體人的故事。

 劇中主角資深媒體人張潮風面對AI技術衝擊和年輕一代的挑戰,陷入自我懷疑,在昔日同窗費雲雲的引導下重新審視新時代的傳媒生態;深大傳播學院副教授簡凡是劇中的“橋梁”角色,以兼顧傳統與創新的研究成果實現了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可能;積極擁抱AI技術卻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遭遇挫折的研究生林有為、在網絡上掀起波瀾但最終認識到技術當與人文並重的香港實習生周少薇等角色,也分別呈現了當下媒體人面臨的不同困境和成長。最終,漲潮風與年輕人攜手打破“繭房”,共同探索新聞理想與人文精神的傳承,實現了在技術浪潮中破繭前行、在時代變遷中堅守理想的傳媒誓言。

 劇中穿插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變遷、深港兩地青年人的價值觀統合、非遺文化保護等元素,描繪了新時代浪潮中個體的成長與蛻變。通過多時空敘事和音樂場景的巧妙轉換,該劇展現了深圳從邊陲小鎮到國際化都市的滄桑巨變,詮釋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幟下“前浪引後浪,後浪逐前浪”的時代精神。

 有媒體人在觀劇後感慨:“每一位當代媒體人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創新視聽語言詮釋灣區文化脈絡

 《潮起灣區》不僅是一個關於媒體變革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動立體詮釋灣區文化的“大思政課”。

 劇目以媒體行業為切口,通過強烈的戲劇衝突和豐富的藝術手法,將深刻的時代命題寓於生動的舞台敘事之中,既有傳統媒體與數字科技的激烈碰撞,也有三代傳媒人的價值觀衝突與融合,直觀展現了傳統與創新碰撞的張力;非遺文化元素與現代舞台科技、數字影像創意結合,不僅豐富了視聽語言,更隱喻了文化根脈在技術時代的新生,進一步強化了文化自信與創新驅動的時代主題。“我們共立潮峰之上,千帆競渡迎朝陽,再啟航……是浪潮也是星光,終將抵達所有遠方!”原創音樂作為劇目靈魂,有效推動了劇情發展,唱出深港青年的共同心聲與灣區情懷。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統一,使得《潮起灣區》超越了一部普通舞台作品的範疇,成為一部聚焦灣區發展、叩問時代脈搏、堅定文化自信的誠意之作。

 “音樂劇通過展現三代媒體人的觀念碰撞和對新聞理想的共同追求,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更以深圳為縮影,展現改革開放再出發引領下敢為人先、包容進取的城市品格和灣區精神。”擔任該劇藝術總監、編劇、作詞的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戰迪表示,“我們通過這部音樂劇呼籲堅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的根本理念,要打破固有思維、擁抱數字技術變革,更需堅守人文理想,方能破繭揚帆,真正實現『潮起灣區』。”

 主創陣容匯聚深大學術藝術精英

 《潮起灣區》從台前到幕後,是一次深圳大學綜合學科實力與人才培養成果的集中展示。主創團隊的核心成員均來自深圳大學,體現了深大在人文社科與藝術領域深厚的積澱與跨學科融合的創新活力。

 戰迪以其對傳媒生態的深刻洞察與紮實的理論功底,構建起劇本的筋骨與靈魂;導演陳箭箭是深圳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表演系副教授,她將其豐富的戲劇實踐經驗注入舞台調度,確保了劇目的專業呈現與戲劇張力;領銜主演高亮是深圳大學心理學院黨委副書記,他以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在時代變局中掙紮與突破的傳統媒體人形象;深圳大學藝術學部教授吳昆、副教授張立川分別擔任該劇的美術指導和服裝設計,從空間視覺與人物造型上為劇目賦予了兼具現代審美與地域特色的藝術質感。

 這支由學者、藝術家組成的“深大主力軍”,將學術思考轉化為藝術語言,實現了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的貫通,是深圳大學“學術與文藝共創”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陳箭箭表示,深圳大學以原創音樂劇的形式講述當代青年媒體人用實際行動書寫的“深圳故事”,深入挖掘“雙區”建設火熱實踐中青年傳媒人才的思想蛻變,立體展現深圳大學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創新成就,生動詮釋了深圳大學作為特區大學主動服務城市文化發展、以文藝形式講好中國故事灣區篇章的使命與擔當。(記者 林麗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