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察隅河谷的风,带着初夏的暖意,轻轻拂过人民医院儿科病房的窗棂。4月21日,对于藏族产妇卓玛(化名)一家来说,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开始。剧烈的腹痛让她被紧急送入察隅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孕30周,早产不可避免。
30周,对足月儿是瓜熟蒂落,但对腹中的这对双胞胎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他们的体重预估极低,肺部和各器官远未发育成熟,脆弱的生命能否扛过出生这一关?更严峻的是,在平均海拔近3000米、氧气含量相对稀薄的雪域高原,早产儿的救治难度显著增加。察隅县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和儿科团队,瞬间绷紧了神经。
闻令而动:深圳力量火速集结
危急关头,医院里几张熟悉的面孔迅速成为了主心骨。来自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的新生儿科援藏专家张燕飞副主任医师、援藏护士长诸运青,以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妇产科援藏医师梁思思,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紧急通知。没有片刻犹豫,她们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冲向产房。
“早产双胎,30周,情况非常危急!”张燕飞的声音在走廊里响起,简洁、急促,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个由深圳专家牵头,当地妇儿科医护骨干组成的多学科复苏团队,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完毕。暖箱预热,呼吸机就绪,抢救药品到位,复苏气囊检查……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气息。
产房里,深圳医师带领妇产科团队,沉稳地应对着产妇的突发状况。尽管高原条件有限,她们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全力保障着产妇的安全。终于,伴随着两声微弱却令人心颤的啼哭,一对体重均仅为1.49公斤(约3斤)的双胞胎女婴,提前来到了这个世界。
掌心天使,命悬一线
然而,新生的喜悦转瞬即逝。这两个小得能稳稳放在成人掌心的小生命,此刻面色青紫,呼吸微弱,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1.49 公斤——这一重量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意味着维持生命体征需要耗费超乎想象的能量。张燕飞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太清楚,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是与死神赛跑。
“保暖!清理呼吸道!准备气管插管!”张燕飞的声音在复苏台前响起,清晰而坚定。她立即带领儿科复苏团队投入战斗。保暖毯裹紧小小的身躯,轻柔而快速地清理口鼻分泌物,心肺复苏术随即开始。气管插管是救命的关键一步,在早产儿细如笔芯的气管上操作,容不得丝毫差错。张燕飞凭借多年在深圳积累的丰富早产儿救治经验,沉稳地完成了这关键操作。紧接着,救命药物——肺表面活性物质被精准注入,帮助那尚未发育成熟的小肺艰难地张合。呼吸机接上,规律的机械送氧声成为此刻最动听的希望之音。
技术破冰:脐静脉打开生命通道
早产儿救治,尤其是极低体重儿,需要长期的静脉营养和药物支持。在高原,建立并维持一条可靠的生命通道,难度更大。此时,张燕飞带来的新技术——脐静脉置管术,成为了此次救治的关键突破口。
这项技术在深圳的新生儿科已是成熟操作,但在察隅县尚属首次系统应用。张燕飞亲自动手,在纤细如发的脐静脉中精准置入导管。这不仅为抢救初期提供了最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更为后续长达数周的静脉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根小小的导管,如同在悬崖峭壁上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极大地提高了这对“掌心天使”的生存希望。当地医护屏息凝神,近距离学习着这项宝贵的“深圳技术”。
40天的守护:高原上的生命奇迹
闯过了生死攸关的第一关,只是漫长征程的开始。双胞胎被小心翼翼地转入新生儿危重病房。在接下来的4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对小姐妹经历了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黄疸关等重重考验。高原环境本就是巨大的挑战,医疗资源和设备的限制更让救治如履薄冰。
张燕飞和诸运青护士长,成为了新生儿危重病房里的“定海神针”。张燕飞每日数次查房,根据两个宝宝细微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优化着治疗方案。她不仅要精准用药,还要考虑高原环境下药物的代谢差异、早产儿对氧气的特殊需求。诸运青则带领护理团队,将深圳先进的护理理念和规范引入高原新生儿危重病房。她们严格执行“小早产儿脑保护策略”,每一个动作都轻柔再轻柔;她们将手卫生视为铁律,严防院内感染这根压垮脆弱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们实行 24 小时轮班制,寸步不离地监测着心电、血氧、体温的每一次细微波动,像对待最珍贵的瓷器般精心呵护。
当地医护团队在深圳专家的“手把手”带领下,迅速成长。从呼吸机参数的精细调节,到静脉营养液的精准配置;从生命体征的细致观察,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每一项操作,每一次决策,都是生动的现场教学。深圳援藏医生的“传帮带”,不再是口号,而是浸润在每一次查房、每一次抢救、每一次深夜守护的汗水中。
格桑花开:哈达献给“深圳门巴”
时间在紧张与期盼中流淌。在深圳援藏专家与当地医护团队不分昼夜地精细化管理和精心护理下,在患儿父母不离不弃的信任与配合下,两个小家伙的生命力一天天顽强起来。青紫的小脸渐渐红润,微弱的呼吸变得有力,体重秤上的数字也缓慢而坚定地攀升。
终于,在初夏的6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40天生命闯关后,这对曾经命悬一线的双胞胎极早产儿,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那天,阳光格外明媚。卓玛和丈夫抱着来之不易的两个宝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们紧紧握住张燕飞、梁思思、诸运青以及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手,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化为一声声颤抖的“突及其(藏语:谢谢)!深圳门巴(藏语:医生)亚咕嘟(藏语:好)!”洁白的哈达,一条条、郑重地披挂在援藏专家和当地医护的肩上,这是雪域高原最崇高的敬意,是对生命奇迹最深情的礼赞。
援藏情深:守护高原妇儿生命线
这对双胞胎的成功救治,是察隅县人民医院妇儿科团队协作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医院对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早产儿的救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更深刻体现了深圳援藏医疗工作的核心价值——“传帮带”。
张燕飞、梁思思、诸运青,她们的名字连同这次成功的救治,被察隅的百姓铭记。她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更是将深圳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的敬畏,根植在了雪域高原。在援藏期间,她们除了承担繁重的日常诊疗、参与医院“二级甲等”评审工作、狠抓医疗质量外,更是带领当地团队成功救治了多名危重孕产妇和患儿。她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为察隅的妇女儿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离开新生儿危重病房,张燕飞望向窗外,河谷边星星点点的格桑花正顽强绽放。她深知,这对双胞胎的出院,不是终点。守护高原新生儿的生命线,让更多“掌心天使”能在雪域之巅自由呼吸、茁壮成长,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依然在路上。而深圳与察隅之间,这条由仁心仁术与民族团结共同浇筑的生命桥梁,也必将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坚实。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