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察隅县人民医院急诊室的灯光刺破了高原的黑夜,深圳援藏儿科专家张燕飞副主任医师正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她面前,是一名误服阿托品片的2岁藏族幼童,全身通红、呼吸急促,生命体征极度不稳。
紧急呼救:高原深夜的生命警报
“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傍晚时分,一阵带着哭腔的藏语呼喊打破了医院的宁静,2岁幼童的父母抱着孩子冲进急诊室。急诊科护士立即通知儿科值班医生,正在值班的深圳援藏医生张燕飞闻讯赶来。
“当时孩子皮肤潮红,精神也差。”回忆起那个惊魂时刻,孩子父亲仍心有余悸。当天下午,活泼好动的孩童在玩耍时误将爷爷放在矮柜上的阿托品片当作糖果吞服。
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张燕飞迅速评估病情,孩子瞳孔散大、全身皮肤潮红、谵妄、心率加快180次/分,这些体征都在警示着阿托品中毒,病情危急。她立即启动抢救措施:洗胃、灌肠、开放静脉通道补液、心电监护及吸氧,同时调配解毒剂,抢救措施有序进行。
黄金时刻:生死时速的连续救治
儿科急救室里,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刺破凝滞的空气。幼童的瞳孔持续出现散大迹象,过快的心跳在监护屏上画出令人揪心的曲线。张燕飞用带着消毒水味道的双手轻轻托起孩子发烫的脸颊:“普姆(藏语:姑娘),别怕,医生们在这里。”这句用现学的藏语说的安慰,让原本慌乱的孩子母亲突然捂着脸,泪水从指缝间溢出。
洗胃过程异常艰难。幼童因药物刺激不断哭闹挣扎,张燕飞用身体护住孩子头部,指导护士调整胃管角度。“慢慢来,动作要轻但必须彻底。”她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洗胃结束后,她守在床边,时刻观察着孩子的生命体征。
当解毒药剂输完之后,孩子的精神较前好转,但张燕飞知道,不可放松警惕,仍有可能出现危急生命的并发症。她带着藏族医护轮班值守一夜,晨光初现时,孩子的皮肤潮红逐渐退去,瞳孔及心率恢复正常,她才发现自己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
跨越山海:深圳援藏带来的生命之光
这场救援的背后,是深圳援藏多年来的深耕。多年来,深圳市卫健委选派数批医疗专家支援察隅县人民医院,张燕飞作为援藏儿科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诊疗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师带徒”模式,她手把手培养了不少本地的儿科医生。“现在本地儿科团队救治水平较前明显提高。”张燕飞欣慰地说。
三天后,当幼童痊愈出院时,她的母亲次泣不成声的感谢察隅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她知道,张医生是来自深圳的援藏干部。张燕飞轻轻拭去她的泪水:“我们都是一家人,孩子平安就好。”
在察隅县人民医院的荣誉墙上,一面面锦旗不仅是对深圳援藏医疗专家的赞誉,更是对深圳援藏工作的褒奖。多年来,援藏专家累计开展新技术44项,培训本地医护人员100余人次。
如今,察隅县人民医院儿科已成为林芝市县级医院中的标杆,成功救治最小胎龄27周、体重仅900克的早产儿。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像张燕飞一样的援藏干部,用专业与爱心在雪域高原播撒健康的种子,让汉藏一家亲的故事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