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批准,确认察隅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 综合性医院。在深圳援藏持续帮扶下,这座当初被当地无奈称之为“转院医院”的县医院完成蝶变,不仅成为“家门口的好医院”,更是实现了从“二级乙等”到“二级甲等”医院的新跨越,谱写了雪域高原医疗援藏新篇章。
从红色卫生室到“家门口的好医院”
察隅县人民医院历经70余年发展变迁,始于1952年“金珠玛米”(藏语意思为“人民解放军”)组建的第一所红色卫生室。
2019年,在深圳援藏接力帮扶下,刚创成“二级乙等”的察隅县人民医院,面对的是年均3万人次的门急诊量和服务6个乡镇2.8万常住人口的艰巨任务。“过去遇到复杂病例,患者要翻越2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去林芝市里就医,转运路上风险重重。在深圳援藏医疗队员的带领下,县人民医院摘掉了老百姓口中‘转院医院’这顶帽子,转变成‘家门口的好医院’。”一位老医生回忆道。
▲深圳市卫健委组织评审专家对察隅县人民医院进行专项督导工作。
深圳医疗队推动县域医改走深走实
2024年,以提升医疗技术、优化服务质量为目标,察隅县人民医院加快创建“二甲”医院。察隅县卫健委牵头成立等级医院创建办公室,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举全县之力推动创“二甲”工作。深圳市卫健委将察隅县创建二甲医院纳入重点援藏项目,持续加大“组团式”医疗援藏力度,形成“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分级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创建工作格局。
深圳援藏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绩单:两批18名涵盖12个学科的专家常驻高原,开展"科室包干制"精准帮扶。眼科、急诊科、病理科等4个新科室从无到有,完成实验室、内镜中心、病区及门诊布局等改造,胸腔镜微创手术、关节置换等44项新技术填补县域空白。最让当地医生称道的是"1+1+N"带教模式——每名深圳专家带1名骨干医生和多名年轻医护,与当地医护完成察隅县多次首例手术及医疗技术,包括抢救性左肾破裂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数字见证蜕变:424项新建制度规范、334项服务流程优化使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远程诊疗系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三甲医院服务,2024年完成远程心电诊断8049例、远程CT4441例、远程DR11875例。急诊科主任格桑旺堆感慨:“现在医院能够按照国家要求30分钟内开始溶栓,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西藏自治区“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对察隅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天的评审工作。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在创建过程中,察隅县人民医院特别设置军人门诊和病房,携手援藏医疗队等开展联合应急演练,赓续“军民鱼水情”。
“我们要让技术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高原。”深圳援藏医疗队队长钟承华说,团队帮扶下创新“上派下挂”双向锻炼机制:25名专家与48名本地医生结成师徒,9名乡镇医护到县医院轮训,5名县医院骨干下沉乡镇挂职。如今,本地医生已能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护理团队实现“静疗穿刺零失误”。2024年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54.24%,医疗收入突破1827万元,较创建前增长近3倍。
▲西藏自治区“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对察隅县人民医院进行评审反馈。
续写新时代的“山海情”
站在新起点,深圳援藏医疗队整体推进察隅县医改试点及高质量发展,医疗工作逐步探索形成“2233”工作法:发挥两大优势、优化两条路径、构建三级体系、健全三个机制。察隅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总医院,“二甲”医院的成功创建,提升了察隅县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创建及医改工作获得了认可并评为全国卫生健康先进集体。本地院长边巴次仁说:“深圳援藏不仅送来‘金钥匙’,更教会我们造钥匙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把钥匙复制到县域乃至乡镇卫生院。”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南海之滨,跨越3000公里的医疗援藏路,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正如一位当地康复患者献上哈达时所说:“门巴(医生)亚古都(好),深圳突及其(谢谢)!”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雪域,生命的守护不断续写着新的传奇。
▲“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与察隅县委、县卫健委和县人民医院合影留念。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