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过七旬的残疾老人徐大爷在高铁上苦坐4小时轮椅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本应享受无障碍服务的他,因售票系统分配的座位并非残疾人专座,最终他只能在残疾人专座前面一个相对宽敞的空间勉强安置。
按照12306客服的说法,可能其他重点旅客先购得残疾人专座之后退票,售票系统将退出来的票自动分配给了普通旅客。
许大爷的遭遇并非孤例,这反映出铁路售票系统还存在机械与僵化的问题。尽管许大爷的账号已登记为“轮椅重点旅客”,系统也弹窗询问“是否接受系统随机分配残疾人席位”,但最终分配的却是普通座位,更讽刺的是,车厢内的残疾人专座竟坐满了普通旅客。
12306将问题归咎于“系统自动放票”和“暑运紧张”,称“残疾人专座可能因退票被系统自动放给普通旅客”。但问题在于,这种“释放”为何未设置优先匹配机制?若技术层面如此蹩脚,“残疾人专座”是不是很容易被错配?
郑州12306客服也承认,残疾人专用座席即使退票也应优先分配给有需求的旅客,那么,系统的“无能为力”,是否可理解为人为管理上的漏洞?
售票系统有问题,那就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人力去干预技术响应,比如,可以将售票系统升级为动态锁定模式,即残疾人专座一旦释放,仅对特殊需求旅客可见,若发车前的一段时间内仍未售出,再开放给普通旅客。
残疾人专座设计的初衷是为保障其出行便利,而不能变成“先到先得”的普通资源。更为深层的问题是,公共服务的设计理念需从“简单应付”转向“周到关心”。众所周知,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对于残疾人专用席位的分配,铁路售票系统以及系统的管理者,都不应把责任推给机器。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