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鸟筑巢、给萤火虫安家……”听起来多么像宫崎骏动画片里才有的画面,但这就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深圳。
超大城市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7月22日,深圳以一份《深圳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给出了答案。这是全国首个系统化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的地方性技术文件,历时3年研究编制。
传统城市公园设计往往以人类休闲功能为主,而深圳的《指引》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的概念,将公园的生态功能置于与美学、游憩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将生物置于与人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体现了城市治理中“尊重大自然每一个生命”的先进思想。
《指引》亮点之一在于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明确提出了一些公园生态治理措施,具体到为鸟类设计巢箱、为萤火虫栖息构建适宜生境、为动物设置饮水点并保证其饮用水质标准等等;还针对公园水体、土壤、园路铺装、植物配置、建筑、照明、排水、堆肥及科普宣教等设施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友好改造与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深圳的生态关怀不仅体现在理念上,还体现在细节中。城市公园中的一片树林、一片灌草丛、一个池塘,或者是河流的某一段,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指引》也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类群微栖息地营造的核心和操作要点;还针对光污染、流浪动物、外来入侵物种等问题提出了管理措施,全方位保障小动物的生存权益。
鲲鹏径1号桥。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摄
关于落实细节这一点上,鲲鹏径一号桥的修建是一定要提的存在。这座只有动物能行走的廊桥横跨繁忙的城市道路,连接银湖山与梅林山,是为了方便动物“串门”而建。其很多细节设计都非常人性化,如桥廊上放置的石头是特意为豹猫提供的隐蔽空间,种植的花香类、浆果类植物是特意为野生小动物准备的食材,桥上的砌石是专门为鸟类提供的滑行通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修建“鲲鹏径一号桥”这一动物廊桥的倡议是由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学生2018年提出的,最终被纳入城市规划。《指引》中也有重点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不仅增强了政策的科学性,更让生态保护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可见,深圳生态建设理念一直很超前。从585种陆域野生脊椎动物到2100种野生维管束植物,从红树林湿地到动物廊桥,深圳用行动证明——超大城市不仅是钢铁森林,也是生命的乐园。这份《指引》的出台,不仅是对“美丽中国”战略的落实,更是一座城市对自然、对生命的最大敬畏。这份生态觉醒,或许正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