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受访者供图)
在距离深圳3000多公里的西藏察隅县人民医院儿科,一面“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锦旗安静悬挂。那是去年9月,一个出生时重度窒息、体重4.66公斤的巨大儿,在生死线上被深圳龙华援藏医生张燕飞和团队硬生生拉了回来。孩子的父母在满月体检时含泪送上这面锦旗——这仅是张燕飞援藏一年中创造的多个生命奇迹之一。
深圳援藏专家张燕飞(左)和援藏诸运青护长(右二)带领医护查房。
高原之上,托起“掌心天使”
过去,察隅县人民医院因医疗能力有限,当地群众遇到疑难重症时往往需要转往上级医院就诊。在深圳援藏医疗团队一批批队员的持续帮扶下,这一状况正在得到显著改善。
2024年7月28日,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张燕飞从深圳飞抵雪域高原,与已援藏一年的援藏护士长诸运青会合,共同开启为期一年的援藏新征程。在察隅县人民医院,张燕飞担任儿科学科带头人,为当地儿科医疗发展注入新的专业力量。
危重患儿出院时,家属为深圳援藏专家张燕飞(中)和当地医院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今年4月21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在雪域边陲打响。藏族孕妇卓玛(化名)因剧烈腹痛被紧急送入医院。孕30周、双胎早产!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氧气稀薄,脆弱的生命面临严峻考验。
张燕飞医生、诸运青护士长闻讯,立即带领复苏团队严阵以待。当一对体重均仅1.49公斤的双胞胎女婴发出微弱啼哭降临人世,面色青紫、呼吸艰难时,张燕飞果断下令:“保暖!清理呼吸道!准备气管插管!”在细如笔芯的气管上插管,容不得丝毫差错。张燕飞凭借在深圳积累的丰富经验,沉稳完成关键操作。救命药物肺表面活性物质被精准注入,呼吸机规律的送氧声,成为产房里最动人的希望之音。
然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极低体重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高原环境下建立可靠静脉通道尤为困难。张燕飞果断启用援藏期间引入的新技术——脐静脉置管术。在纤细如发的脐静脉中精准置入导管,如同在悬崖峭壁架起生命之桥。这项在深圳成熟的技术,首次在察隅成功应用,为早产儿打通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诸运青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大查房。
40多个昼夜,寸步不离的守护
挺过出生第一关,仅是漫长征程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40多个日夜,这对“掌心天使”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艰难闯关: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黄疸关……每一道都是生死考验。
张燕飞和诸运青带领当地医护团队,像守护易碎的珍宝般精心照料:严格执行“小早产儿脑保护策略”,每一个动作都轻柔再轻柔;将手卫生视为铁律,严防院内感染;24小时轮班监测心电、血氧、体温的每一次细微波动。
“从呼吸机参数调节到静脉营养液配置,张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观察、判断和处理。”当地医师回忆道。深圳经验在高原病房的每个日夜实践中沉淀为本地能力。
初夏六月,历经惊心动魄的40天,双胞胎各项生命体征终于稳定。出院那天,卓玛和丈夫将洁白的哈达献给张燕飞和医护团队,哽咽着不断重复:“突及其(谢谢)!深圳门巴(医生)亚咕嘟(好)!”哈达如雪,敬意如峰——这是雪域高原对生命守护者最深的礼赞。
技术扎根,打造高原生命港湾
这次救治,创造了察隅县人民医院救治极早产、极低体重双胞胎的历史。但张燕飞自2024年7月抵达后的援藏使命远不止于急救。
初到察隅的三个月内,她就抢救了3例危重症新生儿。“在当地普及医卫知识、提高救治技术,是当务之急。”她在查房日志中这样写道。
她聚焦高原儿科最薄弱的危重症救治能力,引入脐静脉置管核心技术,并着力构建“产前预判-产时急救-产后护理”全流程诊疗体系。一年间,她带领团队成功为5例早产儿实施脐静脉置管,不仅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更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脐静脉置管为抢救初期提供最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张燕飞解释,“在高原,建立可靠的生命通道就是守住生存的希望。”从技术操作到护理方案,她结合高原环境持续优化,使危重症患儿救治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5年2月,在深圳援藏持续接力下,察隅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初评——儿科的技术能级跃升,成为“二甲”创建中闪亮的一笔。
情系察隅,人回深圳,心系高原
2025年7月5日,张燕飞结束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返回深圳。人离开了高原,心却留在了那里。“我还挂念着医院的小孩,特别是那几个我们亲手救回来的小宝宝。”张燕飞的声音带着牵挂。
深圳援藏专家张燕飞(左)带领团队为当地患儿建立脐静脉置管。
援藏期间,张燕飞与同事们除繁重的日常诊疗,更深度参与医院“二甲”评审,狠抓医疗质量,带领当地团队成功救治多名危重患儿。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深圳的深情。
张燕飞离开察隅前,望向窗外河谷边顽强绽放的格桑花。她深知,“守护高原新生儿的生命线,让更多‘掌心天使’能在雪域之巅自由呼吸、茁壮成长,这份责任依然在路上。”
从2024年盛夏到2025年盛夏,张燕飞和诸运青,这两位深圳龙华医护用300个日夜的坚守,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架起生命之桥。当察隅河谷的风拂过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她们带来的温度与技术,已如格桑花的根系深扎在这片土地,默默守护着生命的每一次初啼与微笑。
深圳与察隅之间,这条由仁心仁术与民族团结浇筑的生命通道,正随着更多援藏医生的足迹愈加宽广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