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当了爸爸,又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当这段质朴的文字出现在网络上时,瞬间击中了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一位在太原火车站劳务市场等活的65岁农民工大爷,挑战了高考作文题195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他用三四个小时和半生回忆写下的文字,引爆了一场席卷全网的情感共鸣。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这篇作文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它为何能穿透屏幕,触动数以万计的陌生人?
图片来源:山西晚报
1000元稿费挑战与一位“读过高中”的农民工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7月9日,视频博主连文杰和他的团队在山西太原火车站的劳务市场进行了一项街头实验。他们为在此等活的农民工提供一个选择:要么直接拿走100元现金,要么挑战写一篇历年高考作文,成功完成即可获得1000元稿费。
在人群中,一位大爷接下了这个挑战。他抽中的题目,是1957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我的母亲》。这位后来被证实姓安的大爷,今年65岁,来自太原古交市的一个村庄。据当地村民和媒体后续走访了解,安大爷在村里被称为“安老三”,是家里八个兄弟姐妹之一。他的履历在工友中显得有些特别:读过高中,还当过七八年兵。退伍后,他回到家乡务农,农闲时便进城打短工,扛水泥、搬砖,靠力气换取收入。
图片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面对这个题目,安大爷并没有一挥而就。他花了三、四个小时,在路边的嘈杂与人来人往中,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最终,他交出了一篇手稿。文中,他回忆了母亲的勤劳、严厉与慈爱,更用极度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自己最深沉的遗憾与思念:“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
这段视频和作文内容被发布到网上后,迅速发酵。网友们被文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所打动,纷纷表示“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看哭了”。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随着事件热度攀升,7月11日,视频发布者连文杰向媒体确认了事件的真实性。7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更是找到了安大爷的家。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安大爷的家人选择了低调处理,婉拒了采访,希望生活能尽快回归平静。
“安老三”所在的村子。图片来源:极目新闻记者拍摄
超越感动:我们为何被安大爷的故事所吸引?
安大爷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其意义已远超一篇作文本身。在最初的感动过后,人们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是什么让这件事如此具有冲击力?
答案或许在于一种“身份”与“精神世界”的强烈反差。在日常的社会认知中,农民工、建筑工人这些标签,往往与繁重的体力劳动、奔波的生计紧密相连。他们的形象是具体的,是城市建设中沉默的基石,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常常被忽略。安大爷用一支笔,撕开了这层固化的标签,让公众看到了一个扛水泥的体力劳动者,同样拥有细腻、深邃且共通的情感世界。他作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作为一个父亲和爷爷对生命轮回的感悟,这些都是超越职业、阶层的人类共通情感。
这篇作文,成为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平凡劳动者丰盈的内心。它提醒我们,任何个体都不应被其职业或社会身份所简单定义。
微光成炬,每个平凡人都有精神故乡
安大爷的故事并非孤例,它如同一束强光,瞬间照亮了那些散落在民间,同样闪耀着人性与理想光辉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汇聚在一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精神滋养的本能渴求,无关身份与年龄。
就在不久前,另一位名叫刘诗利的农民工也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位来自河南濮阳的普通工人,打工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6月25日,他背着硕大的双肩包,提着两个行囊,出现在北京图书大厦一场新书签售会上。他拘谨的神情和与现场环境的“格格不入”,引起了活动主持人、图书编辑张炜煜的注意。
在交流中,作者陈行甲为这位风尘仆仆的读者送上签名书,并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事后,陈行甲将记录这一幕的视频发布,并配文“这位老哥,你是我的写作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5000万,刘诗利的故事,让无数人看到了阅读最本真的模样——它无关身份,只关乎内心的渴求。
图左:陈行甲发布的视频截图;图右:刘诗利在家里看书。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束光,让我们想起了几年前在东莞图书馆写下“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的吴桂春。这位同样是农民工的读者,在被迫返乡之际,对图书馆的深情告白,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给予一个漂泊者的尊严与慰藉。
这束光,也照亮了田间地头的“沂蒙二姐”吕玉霞。这位53岁的果农,在劳作间隙,用沾着泥土的手指在手机上敲下“田野的春是年轮循环的波纹,大地睡醒的动人”。她将生活的辛劳与自然的馈赠,酿成了最朴素动人的诗篇,证明了诗意不仅在远方,更在脚下的土地里。
同样的微光,还曾闪耀在深圳华强北的街头。建筑工人易群林穿着橙色工装,坐在公益钢琴前,一曲《梁祝》技惊四座。那双搬砖砌墙、布满老茧的手,同样能弹奏出世间最浪漫的旋律。他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殿堂从不设限,梦想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根发芽。
弹钢琴走红的建筑工人易群林。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图
从东莞图书馆留言的吴桂春,到田间写诗的“沂蒙二姐”,再到深圳街头弹钢琴的易群林,以及今天用作文感动全网的安大爷……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道道微光,散发着质朴的浪漫,鼓舞着更多为生活奔波的人用读书、写作、音乐来汲取前行的力量。他们以最真实的方式告诉世界:即便身在泥泞,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即便双手布满老茧,内心依然可以开出绚烂的花。
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对人生的别样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安大爷或许不会再去写第二篇爆款作文,但这已足够。他们在某个瞬间被看见,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火种,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价的价值。
这道光,既是对过去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无声期许。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为自己的内心留一寸安放精神世界的土地。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