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月饼盒

熊宗俊
2024-09-13 15:47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又到了中秋节,如今再也没有人为我留着月饼了。

又是一年的中秋节,母亲已离开我们一年多了。自从我离开家来到深圳,这二十年来,我不知道母亲一个人是怎么过的中秋。每年的中秋节,我都会给她打个电话问候。她总说:“今年中秋又收到了你三姐寄来的一盒月饼。我还留了一块,放到冰箱等你过年回家吃。”我回复说:“不用留,我吃过了,您别舍不得吃。”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仅次于春节。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年的中秋节,父亲都会买一包月饼,大概十来个。那时候的月饼比现在市面上的偏小,也没有今天的品种丰富,通常是五仁月饼,馅料大都是冰糖、花生、猪油等。母亲这时也会做上一桌菜,一家人在一起过节。但在开饭前,我们孩子已经把月饼吃了,所以再吃不下多少饭了。与今天相比,那时候的月饼,可以说并不好吃,但能吃上一块月饼,就算是过中秋了。后来,有了豆沙月饼,我开始留恋起豆沙细腻香甜的味道,更盼望着中秋节。

三姐高中毕业后,被招聘去了广州。那年的中秋节,收到了她的汇款和家信,父亲让我回信,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情。在回信中,具体写了什么,我早已忘记,但至今还记得,当时我还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后来,我也离开家去武汉读大学了,那是我第一次没有跟父母一起过中秋。那段求学期间,每年的中秋节,母亲会特意留着两块月饼等我国庆节回家吃。再后来,我在武汉工作不到一年,父亲猝然离世,家里只有母亲和二姐过中秋。没几年后,二姐也结婚成家,家里就剩下母亲一个人了。

来到深圳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我竟然被电梯间的一则广告深深打动了,并一直珍藏着海报上的小诗。那是中秋假期的前晚,我还在加班工作,大概在晚上十点,我急匆匆赶末班公交车回去。忽然在坐电梯的那一刻,抬头看到电梯间墙上一块大红的海报,一位母亲手里拿着一盒月饼,眼含泪水开心地笑着。下面是一段白色文字,我被这首《妈妈哭了,心却笑了!》小诗震惊了,其中一句“小的时候,妈妈是我的全部;而现在,妈妈的全部就是我。”刹那间,我明白:当我们越走越远,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时,父母眼里的家却越来越小。

有一年的中秋,我们公司发出爱心倡议:将员工的中秋月饼邮寄给自己的父母,员工提供地址,公司免费邮寄到家。母亲收到了我邮寄的月饼,非常开心。我打电话给她,她却问我:“你把月饼寄回家,那你不是没有吃?”我骗她说买得吃过,她不信,仍然坚持要留一块给我。

前年国庆节回家,当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那一刻,恍如晴天霹雳,顿时我感到天都塌了。我决定留在家里,陪伴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在收拾她的房间时,看到衣橱上摞着高高的两列月饼盒,大概十几个空铁盒子,还有一个特别眼熟,单独放在一旁,打开一看,里面装着针线之物。这是母亲这十几年来,收到的月饼盒啊。那一个针线盒,应该就是我当年寄给她的月饼盒。

一盒月饼总共才四个,她还特意留下一块,放在冰箱等我回家吃,而我却一直忽略了母亲对我的爱。那一刻,我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也许,一点小小的付出,就让母亲感到深深的慰藉,所以她才珍藏着这些月饼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又到了中秋节,如今再也没有人为我留着月饼了。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