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跨文化多角度重估昆曲价值 | 人文天地·新阅读

李颖瑜
2024-07-14 10:1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研究,也为昆曲的未来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 安裴智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乃是集传统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之大成的综合艺术,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至高成就。如何在当代社会正视昆曲的文化价值,召唤更多人认识昆曲之美,乃是当下值得学界与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书作者深耕昆曲研究多年,这本《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正是立足于当下昆曲发展的一部著作。相比以往对于昆曲历史、文本、曲律、表演、曲社等层面的单一研究,此书对于昆曲文化身份的研究展现出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关照,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全书从跨文化视域下昆曲文化身份的重新发现谈起,述评相关研究,并追溯“崇花贬雅”的渊源,进而从韵文学、雅乐正声、声乐圭臬、文学脚本、表演美学、活态遗产等不同角度综合探讨昆曲的文化身份。如此,不仅汇通了昆曲研究的诸多面向,也从理论与文化史高度,多维而深刻地凸显了昆曲艺术的文化价值。

整体而言,全书之研究贡献集中于三方面。首先,是“跨文化”的理论视野,这不仅表现在对昆曲跨文化传播语境的梳理,也更展现于全书所采用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昆曲文化身份在21世纪的回归与两大跨文化传播事件密切相关:一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二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全球巡演传播。在与异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昆曲的文化身份及其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得到重新塑造与建构,这也成为全书研究的起点。全书创造性化用了西方文化研究及传播学相关理论,借用“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符号学、建构主义、巴赫金“整体诗学”等相关概念,对传统意义上的“昆曲”身份进行了全新审视与反思。

第二,是全书对于昆曲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全方面深化研究。全书十一章,洋洋洒洒,内容涉及昆曲文学、音乐、剧本、表演等诸多面向,既系统性收集了相关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也在颇多方面提出新见,令人耳目一新。尤其在昆曲音乐方面,本书首次提出“昆曲的度曲理论为中国声乐学制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的观点,并指出,“中国本民族的声乐美学深深扎根于昆曲的度曲理论中”。书中梳理了古典声乐理论的发展体系,集合昆曲度曲理论,将昆曲音乐视为中国声乐美学之根。本书作者对昆曲声乐的研究,不仅停留于对古典声乐理论和古籍著作的研读,而且躬身实践,有多年唱曲经验,并在深圳组织曲社拍曲。书中对于昆曲宫调、曲牌理论等曲律知识的探讨,展现出他熟稔昆曲曲律的曲学修养,这对于昆曲研究至关重要。

第三,通过全书的历史性、理论性探讨,作者最后提出昆曲文化身份的丰富性,跨越韵文学、戏曲文学、声乐学、舞台表演学四个学科,表征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坐标中的多重身份与其作为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而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与代表。正因为昆曲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戏曲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高度,因此才能成为一种全人类、全世界的文化遗产。著名学者张旭东在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时曾提到:“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构想,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争取自主性,并由此参与界定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的问题。这反映出一个民族根本性的抱负与期待。”因此,本书对于昆曲文化身份的研究,也显出更为宏大与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要特别指出,这本《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不仅对昆曲的历史、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也为我们理解昆曲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研究,也为昆曲的未来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李颖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