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
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举行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四城同步开展火炬传递

首个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正在传递火炬。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摄
伴随着鼓号队铿锵有力的节奏
深圳站最后一棒火炬手
中国女子竞走杰出运动员刘虹
手持火炬跑向仪式舞台
登台展示火炬并点燃火种盆
收火仪式圆满完成

当天下午5点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融火仪式成功举行
来自港澳广深四城的火种
汇聚广州,融为一体
这标志着
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
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圆满收官
(视频编辑 李旻桦)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火炬传递的火种
来自南海北部海域
水深1522米海底的可燃冰
也是全球体育运动史上
首次在深海海底原位获取的“源火”
它是如何被获取和点燃的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源火”采集之旅👇

9月18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进行“源火”采集。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天海联动
深海中开出“幽兰”火花
9月18日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
带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的光荣任务
抵达中国南海北部海域的海马冷泉区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
下潜至1522米深的海底,抵达冷泉渗漏点
“源火”点燃
科研人员远程精准操控机械臂持采集舱
采集渗漏点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
沉睡的可燃冰在降压作用下被“唤醒”
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成为“源火”气源

指挥员按下引燃开关
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发电装置
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将“天之光”引入海底
从而实现天海联动
“源火”顺利引燃
“海之火”诞生在深海之中

随后
“海马”号携带燃烧的“源火”
返回科考船甲板面后
科研人员将“源火”转移至“源火”盒

可燃冰是冰吗?
“冷泉”是泉水吗?
本次源火来自海底的可燃冰
可燃冰是冰吗?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
是一种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
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可直接点燃
是一种清洁的高效能源
因为遇火可以燃烧
所以把它俗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收集步骤
本次采集“源火”可燃冰的地点
位于我国南海海域的“海马冷泉区”
冷泉是什么呢?
冷泉通常发育在可燃冰的成矿区
它是甲烷和硫化氢等流体形成的海底渗漏活动
冷泉渗出的气体滋养着海底的一些微生物
和多种多样的底栖生物
形成了一片神奇的深海生命绿洲

从苍穹到瀚海
绿色低碳理念
全面融入“源火”采集过程
光伏追光系统
通过特种电缆将电能传输至
1500多米海底驱动设备
真正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海洋科技赋能
让十五运会的火种采集
上演了史无前例的深海冰火交融
今日的火炬传递
也让我们见证了
深海的“科技之光”
与体育的“活力之火”交相辉映

熊熊燃烧的“源火”
从深海走来
由湾区出发
点燃全运赛事的蓬勃激情
照亮每一个拼搏的梦想
(综合来源: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羊城晚报)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袁斯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