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远行客:秦汉的游士与游侠》 曲柄睿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秦汉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动的时期。从“王纲解纽”到天下一统,历史的大变局蕴藏着向上跃迁的新机遇。这期间涌现的游士和游侠,或出入王廷,或经行千里,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立身扬名,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活跃、积极、蓬勃的变量”。曲柄睿所著的《忽如远行客:秦汉的游士与游侠》,描绘了秦汉前后(包含战国以至三国)游士和游侠活跃的广阔历史图景。
在对游士与游侠群体的刻画中,曲柄睿强调“知人论世”,他将具体的人置于具体的背景中,展现他们的功业与命运。战国时期,旧有的阶层划分和社会规则失范,使巨大的社会身份变动成为可能,曲柄睿认为这是游士与游侠出现的社会土壤。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苏秦、张仪等人才能够以游士身份,实现由布衣而为卿相的身份转化。
在书中,历史的背景像“拉洋片”一样不断地变换,作者则以一种贯通而非断代的视角,呈现出不同时期游士与游侠群体与时进退的历史脉络。例如,作者结合西汉文景之际流行的黄老学说,探求其与任侠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当时独特的侠气。
在对历史的阐释中,所谓的主体中立或者价值中立是一种理想状态。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Carl Becker)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排除个人的权衡。”曲柄睿在考察游士与游侠群体时,也不免作出自己的“价值评估”。他讥讽张耳、陈馀之间的“塑料友谊”,质疑韩信身上的侠客精神。就像司马迁一样,曲柄睿不时将主观情绪加注于历史的书写,我们从中颇能体味作者的“真性情”。但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照原样重构历史,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估不能吹毛求疵。在本书中,作者根据史书中的寥寥数语,指责贾谊在宣室问对中“忙着卖弄学问”,空有知识缺乏政治智慧,就让我很为贾谊鸣不平。
在中国的文化谱系中,史学与文学有着深厚渊源。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突显史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其后的班固、欧阳修等人,上承太史公的精神余绪,也把史学著作写成了文学范本。这些优秀传统,在曲柄睿这里也得到继承。
作者在书中避开“论辩式写作”形式,鲜有琐碎的考据与论证,将游士与游侠的历史写得文采斐然、气韵生动。他叙写李斯的命运,感慨“无用最是书生辈,空悼光阴无限恨”;他礼赞司马迁的人格,说“震慑心灵的,不光有雷声,还有文字。让人激动的,不光有朝阳,还有回忆”。在这些极具个性化、富有文学性的语言中,作者意图透过游士与游侠的传奇人生,映射世人普遍的精神状况和难以超脱的无常命运,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随着时代迁变,游士与游侠已隐入历史烟尘,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在现世中延续。就像曲柄睿所说,“他们被抽象成一种符号,一种执行朴素民间道德的工具,一种给人希望与寄托的精灵”。如今的中国人身上,依然有着古代游士百折不回、渴望成功的那股闯劲;而在那些急人所难、见义勇为的英雄们身上,也闪现着古代游侠“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任侠精神。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上官文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