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公里,超燃“绽放”!被深圳这波“速度与激情”帅到了

读特记者 沈静愉 周梦璇
11:5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11月2日,一支火炬,点“燃”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圳,50 棒火炬手接续奔跑,跑出开放之城的活力。

11月2日,一支火炬,点“燃”粤港澳大湾区。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打破历届惯例,首次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实现四城同传,十五运会精神在不同的城市场景中绽放光芒。



启用仪式现场。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摄

在深圳,莲花山点火、直升机跨海、机器人接力跑,45公里火炬路串起45年特区史,从院士到高中生、从奥运冠军到网约车司机……50 棒火炬手接续奔跑,跑出开放之城的活力。

深圳中轴线上的脚步,让“春天的故事”新篇章在这座城市浮现、跃动,飞越深圳湾大桥,划过“黄金内湾”的优美弧线,俯瞰拔地而起的超级工程重构大湾区的精彩格局。

当天上午9时,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举行,熊熊燃烧的“绽放”火炬,照亮了这座城市45载风雨兼程的奋斗征程。

火炬5公里陆路传递踏地而行,40公里空中传递凌云而上。“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 三段路线层层递进,将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时代使命与湾区愿景熔铸于光芒之中。四城火焰遥相呼应,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上空勾勒出 “同心向未来” 的壮丽图景。

45 公里 = 45 年

这场传递中有深圳的 “成长密码”

从改革之路的初心,到开放之路的格局,再到创新之路的突破,45 公里火炬传递之路,就是深圳 45 年发展的 “微缩史诗”。

晨光中,火炬的传递从市民广场出发。从市民广场至莲花山公园,约1公里的地面传递全是“流金岁月”。火炬手跑过的每一步,都激荡在 “春天的故事” 的回音壁上。

这里不仅是城市地标,更是深圳改革精神的高地——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昭示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如今,十五运会火炬在此点燃,既是对45年前伟大创举的回望,更是对新时代 “先行示范” 使命的承接。

深圳市民在莲花山围观火炬传递,热情空前高涨。读特&深圳晚报 记者 宁杰文 摄

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亮相,是今天火炬传递的一大看点。它稳稳持握着火炬,以拟人姿态完成传递动作。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展示,更是深圳具身智能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复杂场景应用的集中体现。

火炬传递沿途展演还设置了机器狗、无人船等科技互动场景,以展示深圳前沿科技应用成果,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科技深圳”的魅力与活力。

机器狗为火炬手送上吉祥物。

从莲花山出发的改革初心,如今已澎湃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基因。当创新的火炬在奔跑中与城市同频共振,它所点燃的不仅是十五运会的激情,更是对城市发展核心动力的深刻诠释——以持续改革与开放创新,构筑起引领未来的成长密码。

一条火炬天际线

勾画贯通山海的开放图景

如果说地面传递的满满都是“情怀”,那空中传递直接向所有人展示何为“鹏城”的凌云壮志。

当火炬搭乘直升机升空,“开放之路” 的壮阔图景在天地间铺展。40公里的空中传递,打破了传统火炬传递的陆路传递逻辑,飞越山脊,掠过海湾,其轨迹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深圳引以为傲的“山海连城”生态画卷。

这条空中路线,同时也是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实力的展示走廊。直升机的轰鸣声,其背后是深圳超1900家产业链企业、年产值超90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就在日前,深圳出台全国首个专项规划布局“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到2035年,深圳将支撑超1500个起降点的科学布局与有序落地,以城市空间资源创新利用筑牢低空经济空间基础。

当火炬在前海落地,此刻完成了从“生态画卷”与“产业空域”到“科技实景”的完美衔接。

火炬行进的最后一段“创新之路”,穿越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核心区域,收火仪式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今年恰逢前海合作区建立15周年,这里从滩涂起步,成长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集聚超20万家企业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第十四棒火炬手颜宁院士在前海奔跑。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刘钢 摄

一片深港融合发展的热土随着火炬展示在我们眼前,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新兴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双轮驱动,并依托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平台,前海吸引数千香港青年团队在此创新创业。以制度型开放链接全球,超过1.2万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

照亮前路、传递经验、点燃创新。前海探索的这条道路,恰如火炬高举,前路光明。

50棒火炬手接力

深圳以“人才群像”回应未来

五十棒火炬手,恰如一幅精心绘就的“深圳人才生态全景图”。在本场火炬传递中,从院士、冠军到创业者、高中生与网约车司机,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接力者并肩同行,生动诠释了这座城市“人人皆可出彩”的成长土壤。

火炬手名单的构成,正是深圳独特人才观与价值导向的鲜活注脚。

顶尖科学家领衔,薛其坤院士作为首棒火炬手,彰显深圳对科创顶尖人才的崇高礼遇。

薛其坤院士接受采访表示,正是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他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在短短15年时间里,实现了从“改革试验田”到“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式发展,而实实在在的科研突破与人才培养,也正在反哺深圳、反哺大湾区的蓬勃未来;

奥运冠军巩立姣、刘虹等人,则象征着追求卓越、突破极限的体育精神与城市气质的深度契合;


17岁“手搓火箭”高中生王裕宁与女足小将叶欣怡的加入,展现了深圳对青少年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华佗五禽戏传承人陈静的参与,更在创新之城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人才密码的核心是开放与平等。这场接力以最具象的方式向外界传递出来自深圳的呼唤:在这里,英雄不问出处,奋斗必有回响。

奋斗不辍 微光成炬

努力奔跑的人 深圳与你同行

当这座城市的求贤若渴,已经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而关于奋斗的故事,应当由每一位亲历者来具体书写。

我们看到,火炬手中,更多平凡的坚守者涌现:

社区工作者郑阳深耕基层治理,让党建引领的“北站样本”温暖千家万户;

国家级运动健将李秋实,带领万名志愿者用热情服务闪耀十五运会赛场;

退伍军人、网约车司机黄天华以“安全零事故、投诉零记录”的实践,在几米车厢内延续军人担当;

公益救援志愿者石欣自费带领团队参与汶川、雅安地震救援,救千余人于危难;

胸外科专家王光锁以十余项专利和无数台手术,为生命叩响希望之门。

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却同样以微光点亮城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

第50棒火炬手刘虹正在进行收火。

深圳真切地标注每一份奋斗的价值——无论是实验室中的皓首穷经,还是方向盘上的默默坚守,都能被看见、被珍视,并在同一束光下交相辉映。

深圳的“绽放”也从未止步。这种绽放,是创新基因的持续裂变,是多元人才的自由生长,是城市与湾区共绘未来的磅礴合力。

当深圳的火炬汇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光芒,这座城市的“绽放”便拥有了更辽阔的前景。

45公里的传递,丈量的是特区45年的奋斗历程,指向的却是湾区融合的共同未来。每一位湾区人都是这伟大时代的“火炬手”,我们持炬前行,照亮的是一个深度共融、共创共赢的未来。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记者 沈静愉 周梦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