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文学院揭牌 在“奇迹之城”面向未来书写时代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张锐
11-02 22: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日晚,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暨鹏城文学院揭牌仪式在“湾区之眼”北区星空花园隆重举行。活动中,鹏城文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深圳在文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鹏城文学院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联共同指导,深圳出版集团主办,以“出作品、出人才、建平台、创生态”为目标,以“新大众文艺”及“城市书写”为重点,凸显科技赋能、青年导向、国际视野三大特色,推动精品创作与产业转化并重。文学院由著名作家王蒙亲题“鹏城文学院”院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担任名誉院长,苏童、王干、吴岩、吴君等共同推动建设。

揭牌仪式:文学之光照亮文艺创作新生态

仪式上,鹏城文学院与科幻版块代表光明区委宣传部、学术机构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本土新大众文学主要阵地代表《特区文学》杂志社、影视产业代表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舞台艺术产业代表深圳歌剧舞剧院、网络文学产业代表阅文集团等六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些签约单位的加入,不仅为鹏城文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深圳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作家作品签约环节,中国香港作家、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周蜜蜜,中国澳门作家、澳门笔会副理事长梅仲明,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陈楸帆,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蔡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时潇含,网络作家代表“人间需要情绪稳定”与鹏城文学院缔结创作盟约,将以作品为桥梁,共同书写鹏城文学新纪元。

未来,文学院将孵化精品,实施“文学母本攀登计划”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信人人都是时代的“剧作者”,启动“未来浪潮”等新大众文艺发展计划;深耕“网络文学”,携手阅文集团发掘更多年轻力量;联动港澳和国际,链接影视、演艺、科幻等多维资源,全链条打造原创文学IP。

运营机制:汇聚多方智慧与资源

据了解,围绕“出作品、出人才、建平台、创生态”的发展目标,鹏城文学院将实施作品创作与激励机制、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平台建设与交流机制、产业融合与转化机制,并将重点实现“聚拢资源、打响品牌、特色凸显、机制初成”,推动深圳各区文学创作资源从“散装”向“集装”转变,凝聚起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据悉,今年读书月期间,文学院将与光明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鹏城科幻周”,集中推出科幻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科幻交流活动;举行第一届深圳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获奖作品新书发布会,发布包括《关内关外》等7部作品在内的深圳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举办“圳在叙事,回响东方”全球华文文学创作沙龙、突破想象的未来·第二届深圳网络文学征文颁奖典礼、“深新共读·文化互鉴”等活动,为深圳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鹏城文学院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未来展望:推出更多面向未来书写时代的精品力作

新时代新征程,努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鹏城文学院将聚焦“新大众文艺”及“城市书写”,致力于创作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努力打造新时代的经典。

围绕这一核心,鹏城文学院将广泛征集以深圳及大湾区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挖掘深圳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时代精神;鼓励创作者以大湾区特别是深圳为背景进行创作;邀请全国文学名家进行主题创作,聚焦未来五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创作彰显特区精神的文学母本。

此外,鹏城文学院还将加大对深圳青少年内容创作者的挖掘和培育力度,助力潜力新锐作家快速成长;构建“引育用留”机制,以优渥条件吸引行业领军者加入,营造良好的创作生态,让作家在深圳安心扎根;同时,强化与港澳以及海外文学人才联动,通过“鹏城文学院”平台,鼓励其在深圳创作书写时代新作。

面对记者的采访,众多嘉宾表达了对鹏城文学院的期待。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说:“相信文学院的建立将吸引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来到深圳,与深圳热爱文学的人们一起交流创作感想,碰撞书写的题材,深圳的文学创作必将会繁荣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说:“在深圳这座奇迹之城,鹏城文学院的建立是实现文化和社会同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将会极大提升深圳人的文化水平,深圳文学创作水平和与未来的联系。”

广东省及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蔡东说:“作为深圳写作者,我们时常会有崭新的触动,这都会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希望文学院的成立,能够吸引更多人书写深圳。深圳的文学创作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命力,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得主海漄表示,期待鹏城文学院对年轻人、对科技发展有更进一步的关注。科幻作家、鹏城文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代表陈楸帆表示,期待鹏城文学院搭建起科学界、产业界与文学界的互动机制,让深圳的发展成果与文学创作进一步融合。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