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三重逻辑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理论特刊
张龙平 翟婷慧
04-09 08:02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要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其自身的逻辑。它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涵养于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异彩纷呈的历史与现实。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条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然之举。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其自身的逻辑。它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涵养于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异彩纷呈的历史与现实。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

一、中国逻辑: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底蕴及当代传承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深厚的中华文明史底蕴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最大底气。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不胜枚举,对中国自身文明延续和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文明深厚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滋养着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仍然焕发勃勃生机。中国现代社会是在对传统社会裂变中传承的,有其“批判性”的一面,也有其“继承性”的一面,并结合新的时代元素而发扬光大。一些传统的重要元素,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民为邦本的治理伦理、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等,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日常。中国传统的对于自然、人文、社会、人生的一些看法与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一些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存在某种契合,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建筑、宗教、习俗、服饰等仍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流行。这些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无疑表明,中华文明并未留在“过去式”,而是已经结合了新的时代元素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具备了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正因中华文明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沉稳的现在,正在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才让我们对于中华文明充满自信,也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具备了根本的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自信来源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来源于中华文明的当代传承创造,也构成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逻辑起点。

二、世界逻辑: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全球化的世界是个文明多样性的世界,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我们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便有其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世界逻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中华文明对外秉持的开放包容胸怀,与世界其他文明友好相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的态度决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面对世界文明的行为,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中国人通过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达世界,为当时的世界贡献着先进的中华文明,中国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先进技术、中医药、思想文化远播其他文明,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当时,中国也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世界文明。进入近代之后,西方工业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对于中华文明造成严峻挑战,但仍有仁人志士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保留文明复兴的火种。

中国在文明辉煌期和衰落期面对世界文明的态度显然表明中国始终秉持开放的文明观,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各种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借鉴,世界文明的花园才能百花绽放。

因此,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角度,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要为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三、技术逻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明国际话语权

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还需考虑到具体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实际上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技术路线图,即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技术手段,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出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2021年第三十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要求:“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等。

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是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了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因此,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将中华文明与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结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寻国际传播规律,全面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首先,要创作出适合国际传播的承载中华文明产品。要将能够反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出来,以海外受众可理解、易接受的呈现方式和渠道将这些标识和精髓传播出去。

其次,强化技术赋能。面对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海外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日益向新兴媒体、移动传播等方面转移,我们应紧盯技术前沿,加快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推进中华文明的精准传播。

再次,培养熟悉中华文化,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和技术手段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发挥华侨华人、专家学者、中资机构、国际友人等民间宣传的力量,共同做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这篇大文章,共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共同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23ZDA070)的阶段性成果】

(张龙平: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翟婷慧: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