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坚定不移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图为全球领先的至真LED显示应用与服务提供商深企艾比森智能制造中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 提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一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面较多,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进一步指示,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考量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具有深刻意义。
“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套用单一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短短四字,蕴含一以贯之的战略清醒。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各地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时切忌搞“大呼隆”,要扎扎实实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面对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主题,要保持战略清醒,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与地区情况相适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全国各地要在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基础上,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
“因地制宜”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对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全国各地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因此,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重要的是分类施策。不同地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情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从而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最终要看实效,这一过程需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等不良倾向。因此,应在立足实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做实功、出实招、干实事、见实效,谋得长期稳定发展。为此,全国各地要保持战略定力、顺应历史潮流,依据自身实际,运用好我国大空间、大市场的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增强资源联动效应;发挥好体制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要素投入从量变到质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让国有经济在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基础性、攻坚性作用,同时发挥民营经济的灵活性、能动性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重点
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生产力,体现出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全国各地应下大力气重点规划。这是一场全新的社会变革,其对应的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产业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实践。
要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二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各地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各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本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坚定不移加快科技创新。近几年,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颠覆性技术较少。因此,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坚定不移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基于此,全国各地要从长计议、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我国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要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发展命题、改革命题,体现出我国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国内发展阶段转变、全球生产体系深度重构等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局面的主动战略选择。以新质生产力为发展要求,各地应围绕体制机制变革因地制宜构筑产业载体。具体而言,要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在持续性科技创新基础上形成重大关键性突破,构筑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及其产业载体发展要求的新型市场建设,把握其市场机制的新规律;要突出本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鼓励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同时大力鼓励与扶持以研发企业、先进制造企业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
要做实做细人才保障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各地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让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动能。为此,要做到倾心“引才”,定向开启引才“通道”,积极编写本地引才“说明书”,立体绘就引才“画像”,让怀才者在“一目了然”中找到适配岗位,让求才者精准实现“引才以需、引而能用”的目标,提高引才质量和效率;要做到悉心“育才”,依据本地发展路线制定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多形式、多维度、多环境轮训锻炼,帮助人才进行知识再吸收、思维再强化、本领再提升,真正成为“既博又专”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做到精心“用才”,各地要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在机制上、空间上、服务上尽可能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舞台”,着力根据人才专业特长和发展意愿,合理安排岗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才”得其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举措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这一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面较多,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各地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引导本地产业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和税收支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支持建设政企联合平台,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终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充分发挥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要以重大创新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形成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抓住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着眼本地发展的优势领域,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这些行业和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行先试,实现以一域带全局,形成创新策源、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空间格局。
释放产业发展动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各地既要抓基础工业,又要因地制宜抓本地重点领域高端装备,既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也开展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的转型变革。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各地各部门和各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优势来选择发展哪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避免一拥而上和同质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着力推动我国产业跃升。三是建立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要依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从而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一是完善开放创新机制。各地要以自身发展情况为基础,瞄准本地创新前沿,鼓励科研院所、企业龙头加强与先进技术国家、重要国际组织的研发合作与深度沟通,围绕研发任务、技术交流等内容制定积极政策机制,推动对话合作顺利有序开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运用。二是依托国际合作平台。相关地区可依托“一带一路”等平台组织开展产业平台共建、应用市场互通等工作,以此强化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互动。三是鼓励形成国内外合作联盟。各地可因地制宜地支持当地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同世界先进科研、产业平台对接合作,以推动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优化国际合作平台的集群建设,建设高层次联合研究中心,组建国际产业创新联盟。
【于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