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 陳迪源

作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的創會主席,我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今天有幸能與各位業界翹楚一同探討“香港經濟新引擎——北部都會區”這個關乎香港未來的宏大主題。
我會從一個創科人的角度分享我對北部都會區的看法。北部都會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或大型基建項目,它更是香港在“南金融、北創科”新格局下的戰略核心,是我們重塑產業結構、驅動經濟轉型、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落點,也是我們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黃金舞台。
第一部分:時代的呼喚
——為何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的必然選擇?
過去數十年,香港憑藉金融、貿易、航運等傳統優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全球科技浪潮和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必須承認香港下一個增長點就在“創新科技”。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它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毗鄰深圳這個全球頂尖的科技產業基地,坐擁七個陸路口岸,這為創科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這裡將容納250萬人口,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其中大量將是高附加值的創科崗位。這不僅能優化香港的職住平衡,更能從根本上拓寬香港的產業光譜,為年輕一代創造更多元的發展機會。
直接地說,我們面前有兩條路:一是繼續依賴傳統產業,在全球競爭中逐漸邊緣化;二是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實現產業躍升,贏得科技領先的寶貴優勢。我們只要把握當前時機,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重塑競爭力的關鍵。
第二部分:創科的脈搏
——北部都會區如何引領香港產業升級?
從創科發展的角度,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特別是“創新科技地帶”的建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晰的藍圖。我認為這裡將匯聚五大核心要素:
第一,人才的匯流與培育。
人才是創科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談。北部都會區規劃了大學城的建設,政府已預留90公頃用地,將吸引本地、內地及國際的頂尖學府進駐。這不僅能培養本地人才,更能吸引全球的科研精英。這將吸引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全球英才來港學習和工作。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政策。我們要讓北部都會區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特區”,在這裡,年輕人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最優秀的導師、最充沛的資源,從而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培養的不僅是科研人才,更是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工匠精神的複合型人才。當我們為年輕人提供機會、給予指導、注入信心時,他們所爆發出的潛能是驚人的。
第二,北部都會區獨有的產學研一體化優勢與實習生態圈。
但培養人才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而北部都會區,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獨一無二的機遇——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時建設大學城和創新產業園區。這是香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規劃模式。
大家想想,傳統上,香港的大學分散在港島、九龍、新界各處,而創科企業又集中在科學園、數碼港等地,兩者在地理上是分離的。學生要去企業實習,往往需要長途跋涉,企業要招聘人才,也要到各個大學去宣講。這種空間上的分離,無形中增加了產學合作的成本,降低了效率。
但在北部都會區,未來的情況可能完全不同。這裡的大學城,與新田科技城、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古洞北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在地理上是緊密相連的。學生走出校門,步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世界級的創科企業。企業的研發人員,也可以隨時走進大學的實驗室,與教授和學生交流。這種“零距離”的產學互動,將徹底改變香港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這個獨特優勢,建立一套全新的實習生態圈:
首先,將北部都會區打造成“實習特區”。所有在北都大學城就讀STEAM相關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完成至少一個學期的全職產業實習,而這個實習就在北都的創科園區進行。學生不需要為實習而搬家或長途通勤,企業也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實習生。這種便利性,將大大提高實習的深度和質量。
另外,建立“共享實驗室”和“聯合研發中心”。在北部都會區,大學和企業可以共建實驗室,共享設備和資源。學生的畢業設計項目,可以直接來自企業的真實需求;企業的研發項目,也可以吸納學生參與。這種深度融合,將模糊學校和企業的邊界,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接觸到產業的最前沿。
第三,企業“駐校”與教授“駐企”雙向流動。北部都會區可以鼓勵創科企業在大學城設立“企業研發中心”,派駐資深工程師擔任兼職導師;同時,大學教授也可以在企業設立“教授工作室”,帶領學生團隊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這種雙向流動,將真正實現產學研的無縫對接。
第四,建立“北都實習認證體系”。在北部都會區完成的實習,不僅計入學分,更應該獲得一個由政府、大學、企業三方共同認可的“北都實習認證”。這個認證將成為學生就業的“金字招牌”,也將成為北都人才培養質量的標誌。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在北部都會區建立起這樣一套革新的實習生態圈,香港的人才培養將會發生質的飛躍。我們的畢業生將不再是“象牙塔”裡的書生,而是真正具備實戰能力、產業真正需求的創科人才。而這正是北部都會區相比香港其他地區,甚至相比世界其他創科中心的獨特競爭優勢。
第三,產業的集群與“隱形冠軍”的培育。
北部都會區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先進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創新的“片區開發”模式,引入市場力量,將大大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的建設速度。這將改變過去科研成果難以在本地產業化的困局,形成從研發到製造,再到市場推廣的完整產業鏈。
但我們不應該只追求獨角獸企業,更要培育大量的“隱形冠軍”。“隱形冠軍”這個概念,由德國管理學者赫爾曼·西蒙提出,指的是那些規模不大、公眾認知度低,但在全球細分市場中排名前三的中小企業。它們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擁有核心技術,佔據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德國之所以成為製造業強國,正是因為擁有大量這樣的“隱形冠軍”。
香港其實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創科實業,從代工起家,專注於電動工具領域,最終做到全球第一,成為香港製造業的“隱形冠軍”。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推廣的模式。在北部都會區,我們要為這些“隱形冠軍”提供生長的土壤。這些企業可能不會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但它們掌握著關鍵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不可替代的位置。它們是香港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的“殺手鐧”。
我倡議,香港應該建立一套針對“隱形冠軍”的培育機制,包括技術研發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市場開拓、產學研合作等。讓更多的香港中小企業,能夠在北部都會區找到自己的細分賽道,深耕細作,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而這些“隱形冠軍”企業,也將成為大學生最好的實習基地,形成人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第四,資本的催化。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無與倫比的融資能力。北部都會區的創科產業,將為全球資本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我們可以預見,大量的創投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將會在這裡聚集,為初創企業和“隱形冠軍”提供從種子輪到IPO的全方位資金支持。
第五,數據的融通。
我多年來從事互聯網和網絡安全的工作,深知數據跨境安全流動的重要性。北部都會區有潛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融通的“試驗田”,在國家的支持下,探索建立一個安全、高效的數據跨境機制,釋放數據要素的巨大價值。這對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時代的交響
——北部都會區如何對接“一帶一路”?
北部都會區的戰略意義,遠不止於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它更是香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嶄新平台。正如我們今天圓桌會的協辦單位所展示的,北部都會區與“一帶一路”的聯動,將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首先,北部都會區是“引進來”的橋頭堡。
香港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專業服務。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企業,如果他們希望進入龐大的中國內地市場,北部都會區將是他們最理想的落腳點。在這裡,他們可以得到融資、法律、會計等全方位的專業服務,並與大灣區的產業鏈無縫對接。
其次,北部都會區是“走出去”的啟航港。
特區政府提出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這正體現了香港的獨特角色。內地的優秀科技企業,包括那些“隱形冠軍”,可以利用香港的國際網絡,以北部都會區為基地,向“一帶一路”乃至全球市場輻射。
香港可以在數字絲綢之路、綠色技術標準制定、國際專利佈局等方面,提供不可替代的專業支持。香港的展覽業優勢,也可以鞏固其作為內地品牌“走出去”和環球品牌“引進來”的最佳平台。
第三,北部都會區是人才與知識的輸出地。
《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一帶一路可持續綠色發展培訓中心”,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舉措。我們香港的專業服務機構,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提供綠色建築評估、智慧城市規劃、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培訓和諮詢,將香港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標準,推廣到更廣闊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北部都會區培養出來的國際化人才,包括那些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他們在北都大學城接受教育、在北都創科園區參與實習、積累經驗後,將成為連接香港與其母國的橋樑。他們回國後,可以成為推動兩地合作的使者,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可持續的國際合作模式。
結語:前瞻科技,重塑未來
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是一場關乎香港未來數十年發展的宏大敘事。它不僅是鋼筋水泥的建設,更是人才、思想、資本和夢想的匯聚。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創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