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方舟 博士 JP

▲本刊實習記者 李楊湄可 攝

一、香港城市空間的歷史格局
香港自1842年開埠以來,整個經濟活動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人當年先後佔領的是香港島和九龍,最後英國在1898年又向清政府租借了新界,形成了今天香港的三個部分。這樣的歷史原因導致今天香港的主要經濟、功能、活動區域,都集中在港島北岸和九龍南邊的位置,其實就是在維多利亞港兩岸的狹長區域,這個區域集中了香港優質的就業機會和主要的經濟活動。新界北部對香港意味著什麼呢?過去我們把它視為遠郊區,即香港的邊陲地區。北部都會區的開發是香港開埠以來,整個城市空間最大的一個革命性變化,創造了香港的第二個都市中心。我曾在報紙上發表公開文章,把香港未來的格局形容成“北創科,南金融”,就是在香港整體的空間佈局打造兩個都市核心區,南面港島的核心產業是金融,北部都會區的核心產業是創新科技。通過兩個都市核心區,改變香港開埠一百八十多年來的城市格局,也使得香港和大灣區城市能夠有更緊密的聯繫。
二、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重大意義
一是引入深圳和大灣區資源來發展北部都會區,把北部都會區作為推動香港融入和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平台。過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主要強調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2025年初,中央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出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研討會時,首次將北部都會區與上述平台並列提出,指出這些平台都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能夠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的重要區域。
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意義,表明北部都會區不應是香港自己關起門來做的一個土地發展項目,也不是在香港的北部建多幾個新市鎮。更重要的是,北部都會區要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充分吸納內地的市場和技術,發揮好兩制下各自的優勢,實現良好的“化學反應”。夏寶龍主任還於今年2月8日至10日南下考察深圳前海和位於北部都會區的河套,足以彰顯北部都會區在定位上,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平台之一。
二是用好北部都會區壯大香港創科等新產業,為香港的經濟塑造新動能,並協助國家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科技領域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國家的科技發展需要突破外部封鎖。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吸納企業、人才等軟性科技資源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三是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成香港的第二個都市中心,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改變經濟活動集中在維港兩岸狹長地帶的發展格局,推動香港區域發展更平衡,發展成果得到更廣泛共享。如果北都能夠發展成為香港第二個都市中心,將有望改變現在香港數十萬新界居民每天“鐘擺式”跨區到九龍、港島上班的模式,推動城市更加宜居宜業。
三、當前北部都會區規劃和開發的三大問題
一是當前建設發展的速度難以跟上國際科技產業的變化步伐。當前政府的規劃、環評、收地等行政程序較為繁瑣。以香港正在建設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等發展項目為例,從政府公佈選址到首批住戶遷入,耗時均需十餘年。如果北部都會區規劃中的新發展區同樣按照這個模式和速度進行開發建設,包括仍未劃定進行實質規劃和土地徵收的坪輋/打鼓嶺和流浮山等地,恐怕整個北部都會區真正建設起來需要三、四十年以後,甚至更長的時間。
二是產業發展是北部都會區成敗的關鍵,但現有產業導入機制不足。現有的產業導入機制,缺乏創科企業深度參與,仍延續過去“建樓招租”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同時,現有規劃仍傾向於按新市鎮模式發展,特別是在北部都會區就業職位的規劃上考慮不足。
按照現有的香港各區域就業職位和居住人口(即通常說的職住比例)來分析,全港的平均職住比例是0.36,在港島九龍市區這個比例是0.47,高於全港平均水平。而北部都會區現狀(北區+元朗區)的職住比例是0.12,即使按最新的北都規劃方案,在建成之後北部都會區的整體職住比例也僅有0.26,尚達不到全港的平均水平。作為一個都會區,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應該是高於全港的平均水平,如果在建成之後提供的就業機會還明顯低於全港平均水平,那就很難稱得上是一個都會區,最後的結果其實還是一個傳統新市鎮的拼盤。因此,未來需避免成為幾個新市鎮加上一個放大版科學園的拼盤,優化產業導入,創造更多高質素就業崗位。
三是以傳統模式開發,政府資金嚴重不足。以北部都會區最先啟動的河套園區為例,河套園區共規劃67棟樓,到2025年僅落成3棟樓,預計2029年才能再完成5棟樓的建設。在公共財政壓力愈發緊張的背景下,由政府投資,“先蓋樓,後招租”的模式難以為繼。
四、創新思維推動北都發展的三大建議
一是建設新型產業園區。2025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律,為成立園區公司和園區發展提供了法律基礎和框架。新型產業園區需要園區公司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積極引入優質企業資源、培育產業生態,可以考慮與海內外戰略投資者合作。具體選址可以考慮河套-新田發展區和新界北新發展區。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快在這些區域的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優化產業招商模式。第一,要確定產業發展方向,明確吸引的具體環節和細分領域。可以考慮針對不同行業成立行業顧問團。行業顧問團應由政府高層親自出面,邀請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家組成。第二,要主動開展定向招商引資,鎖定細分賽道內全球前五的龍頭企業與“隱形冠軍”,提供積極政策支持。第三,應為招引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配套,政府應採用“一企一策”模式。圍繞目標招引的重點企業,為每個企業都成立一個專門的全流程跨部門服務小組,設立明確的企業招引KPI。
三是工程降本增效提速。首先要優化政務服務,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整合政府內部各部門審批要求,設立工程建設單一受理窗口,參考內地政務服務改革經驗,以一個窗口受理各項企業審批訴求。
其次要與時俱進完善交通基建標準,打造“新港標”。過去四十年,內地交通基建網絡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成就,累積了豐富的建設經驗。內地標準在施工標準化、預製件應用、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成熟體系,建設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甚至優於傳統歐美標準。在此背景下,“港標”可以結合內地成熟的交通基建建造標準、豐富的工程建設經驗與香港的監管環境,形成融合內地標準的“新港標”。最後是在確保本地勞工利益的情況下,精準補充北部都會區核心工程建設亟需的勞工。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二三十年最重要的建設發展區域,對香港創造新經濟增長點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重要意義。未來需要以更加創新的思維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努力實現其加速發展和產業高質量導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