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游赏寻迹各地古镇村落,倘能邂逅一座昔时遗存的戏台,总会忍不住驻足许久。
传统建筑种类繁多,因其空间用途不同,逐渐衍生出造型结构上的诸多差异。从建筑整体风格上看,大抵或华丽庄重,或简约实用,而戏台作为兼具文化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细分类型,则通常呈现出介乎二者之间的独特风格。一座戏台,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之余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同时,也赋予整个建筑群以更加丰满、多元的内涵特质。
据专家考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是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的二郎庙戏台,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距今已历经八百多个春秋。
戏台虽小,却小中见大,处处体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超然智慧与非凡审美。常见的戏台形制,上部多为歇山顶或硬山顶,飞檐斗拱。主体木质榫卯结构,四面额枋,间以雀替垂花、浮雕彩绘等部件和纹案装饰点缀,内部的藻井穹隆更是色彩瑰丽,精美绝伦,望之如九天河汉,熠熠生辉。整座戏台堪称传统建筑中“小而美”的典范。高台起平地,角柱立四方,檐拱蔽风雨,山墙隔古今,打造出一方充满魅力的空间。
古人闲暇时可供娱乐的选择有限,观戏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除了专门提供商业表演的戏楼,许多钟鼎之家和名门望族也在一些重要场所自建戏台,每逢节庆、寿诞等重要日子,必定要外请知名戏班开唱助兴。台上唱念做打,丝竹鼓乐,热闹非凡,台下熙熙攘攘,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时至今日,戏曲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观戏的场所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选择走进现代化的剧院里重温经典。那些遗存华夏大地各处的古戏台作为岁月的珍贵痕迹,犹如一颗颗沧海遗珠,早已寂寂无声。可每当指尖触碰到它的一砖一木,恍惚之中,总有时光瞬间倒流的错觉,仿佛化身为曲终人散后,灯火阑珊中,那个久久流连的观众。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终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