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果林村搬迁项目首日签约率近六成,百姓宜居梦同频光明科学城发展梦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邓红丽 通讯员 张博 杨慧
10-26 19: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26日清晨,光明区光明街道果林村搬迁项目现场指挥部,提前到场等候签约的居民络绎不绝,兴奋、激动之情洋溢在他们脸上。

现场八个工作组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做好各项签约准备工作,提前演练。随时指针慢慢靠近9点,现场指挥部工作大厅电子屏开始倒计时,气氛变得紧张又热烈。

“签约启动。”一声令下,电子屏滚动播放实时签约数据,签约户数陆续攀升,掌声响起。签约前三名的居民代表,现场获得工作组送上的花束。顺利完成签约的居民,纷纷与现场工作组合影留念,互道感谢。

果林村搬迁项目实施范围6.25万平方米,永久性建筑234栋,总建筑面积约5.99万平方米,涉及被搬迁人208户。首日签约,该项目完成签约120户,完成率近六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六个坚持”,果林村搬迁项目就是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该项目是贯彻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支撑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要土地整备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立足城市长远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持续改善民生的务实行动。

有理由相信,凭借当前这股昂扬向上的势头,果林村必将迎来精彩蝶变。果林村百姓的“宜居梦”,与光明科学城的“发展梦”,必将同频共振。

坚持人民为中心,208户居民将圆“安居梦”

果林村的宜居未来,是大家的共同期盼。

居民陈先生和太太清晨第一个到达现场指挥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激动得睡不着,早上都忘记看时间了。”陈先生说,他们夫妻都70多岁了,腿脚不便,希望政府能快一点,再快一点,让他们早日住上电梯房。

“60年代,我们初到光明果林村时,看到四面黄土朝天,我们这些知青个个流眼泪,那时生活太苦了。”满头白发的蔡先生激动地热泪盈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政府又帮我们实现了搬迁,可以早日搬新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蔡先生的儿子接过父亲的话说,“一大早,我们一家人从福田赶过来,大家兴奋得睡不着,真心地觉得政府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我相信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之下,未来果林村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我也会经常带孩子们回来看看,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们在果林村住了40多年,之前住的是低矮破旧的泥瓦房,这次盼来了整村搬迁,我们就要搬上新房住了,幸福感、获得感满满,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做了这么多事。”村民杨先生说,“退休前,政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开启幸福生活的好基础,也让我们的下一代有了更好的盼头。”

望着近在眼前、带着轰鸣声疾驰而过的高速列车,彭先生心里满是感慨。他在果林村土生土长近60年,自两条高铁相继建成后,熟悉的居住环境悄然变了样——有时和家人说话,得等列车驶过、周围安静些才能听清。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200多户家庭中很常见,除了列车通行时带来的声响,不少房屋也已日渐破旧,每逢刮风下雨,大家心里总有些不安。

果林村地处光明街道迳口社区,占地面积约8.25万平方米,85%以上土地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村内建筑以瓦房为主,占比超50%,多为砖木砖混、铁皮等结构,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村子西面紧邻广深港高速铁路,赣深铁路则从村内穿过,列车通行时的动静,让村民的居住体验打了折扣。

为回应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光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诉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补充政策上给予强大支撑,明确搬迁基调。

光明街道坚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干实。9月18日,光明街道正式成立果林村搬迁项目土地整备现场指挥部。9月22日,光明街道召开项目动员大会,全员集中办公,全力推进果林村搬迁工作,以高质量、高颜值标准改善果林村人居环境。

一把尺子量到底,十分温情暖人心

9月22日,光明区果林村搬迁项目动员会甫一召开,即遇上台风“桦加沙”。台风天,雨骤风急。指挥部与各工作组坚守一线,全面排查棚户区,协助老弱转移,守护群众安全。

风雨中,工作组敲开果林村未签约村民的家门,一边排查老旧房屋隐患,一边耐心讲解搬迁政策,以真情推动理解。

这是一场关乎200多户村民“安居梦”的硬仗,必须与时间赛跑。

推进工作过程中,干部们把“理”讲透,更把“情”用足。坚持“一个方案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政策刚性,全程做到“政策、标准、口径”三统一。

公平是底线,温情是方法。在项目现场指挥部,回忆起此前第二工作组提供的耐心细致服务,居民蔡先生直言非常感动,”我的父亲90多岁了,行动不便,工作组多次到福田上门服务,我记得当时工作组到我父亲家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他们为照顾我父亲高龄,理解得慢,一字一句,把政策、条款讲解给父亲听,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饭都没有顾上吃。“

方案面前,人人平等,刚性之下,亦有柔情。第八工作组所服务的搬迁居民中,也有一位蔡先生,因为迁出了户籍,只能享受“拆一补一”政策,但工作组帮他反复核查,争取权益,让蔡先生倍受感动,他说,“因为我们个人的原因,有些政策享受不了,虽然有遗憾,但我也能理解政府,刚性政策不能突破,工作组已经很用心了,帮我核查确认了一块原本被龙眼树挡住的小面积房屋,争取到了我应得的利益。”

第一工作组全体成员紧密配合,展现出强劲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首日签约率排名第一。9月28日,针对异地群众沟通难的问题,第一工作组率先走出深圳市外,前往广东省阳江市面谈被搬迁人,聚集关键未申报被搬迁人开展“点对点”攻坚,于当日现场签署了申报表及相关面积清点表。既完成项目推进任务,又保障异地被搬迁人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一线炼出“真本领”,为民解忧跑出“加速度”

果林村搬迁项目临时党委率先成立,由处级、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全体党员投入土地整备,构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身份亮出来,责任担起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阵地。党组织成为凝聚194人“大兵团”的红色引擎。政策宣讲、民意沟通、难题破解,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

党建不是空话,它融入了早晚例会的问题研判里,体现在干部考核的贴身考察中。

一个“7+8+8”体系应运而生。7个功能组精准保障,8个现场组直面群众,8个专业机构提供支撑。这支专业化“大兵团”,协同作战,力量磅礴。

综合协调组把工作做在前,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展,提前两三年就开始项目准备工作,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如何避免“打乱仗”?靠的是“挂图作战”。问题清单、督办清单、排名清单,一目了然。早晚例会制度,确保问题日清日结。排名表虽小,却激发出“你追我赶”的干事热情。

体系之力,在于化繁为简。它将千头万绪的工作,梳理成清晰的路径图。责任到人,时限到天,效率自然提升。

“处级+科级+骨干+新兵”的干部培养模式,让老干部经验与新干部冲劲互补。项目一线成了干部淬炼成长的“训练场”。

风雨中走访,深夜里研讨。年轻干部学会了群众语言,磨砺了群众工作能力。这种成长,千金不换。一线是试金石。它检验作风,更激发活力。干部们在这里,读懂了基层,贴近了民心,也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坚守“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土整精神。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签约120户,完成率近六成;申报188户,完成率超九成,各项工作进展态势良好,为早日实现百姓安居梦奠定坚实基础,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增光添彩。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邓红丽 通讯员 张博 杨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