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北回归线穿过的温润的土地上。这里生长着丰富的花与果,花有花语,果也被赋予了果的语言。
作为蔗糖的原料,甘蔗体型长直、味道甘甜,代表着“从头甜到尾”。按照风俗,客家人大多在秋冬到次年春天操办婚礼,而甘蔗恰好也在这段时间成熟。因此,在婚礼中,总会出现一双系着红带子的甘蔗。女儿结婚前一日,当母亲的就在甘蔗丛中左看右瞧。认真挑选出两根最挺拔俊美的甘蔗后,再小心翼翼地拔起——既然强调“从头甜到尾”,那就要连根带叶,完好无损。甘蔗不但甜蜜,还“节节高升”,故除婚礼外,在乔迁、元宵等节庆中也可能见着它。
就外形而言,橘子“金玉满堂”。就名字而言,橘子“大吉大利”——在广东多种方言中,都“橘”“吉”谐音。无论是广府、潮汕还是客家,过年都绝不会少了橘子。不但在屋里和门口摆满橘子树盆栽,还把橘子当作礼品相赠。橘子最常见的品种叫做“大橘”,可它个头并不算大,或许是取“大吉”的寓意命名的吧。有趣的是,广东人都有互换橘子的风俗:拜年时,客人将橘子交给主人,说:“大橘!”主人接过橘子,会心一笑,也道:“大吉!”如同对暗号一般。分别时,就反过来,是主人给客人派发橘子了。我们年前准备的一箱橘子,原本体积匀称、颜色相同,历经数十次互换后,总会变得大大小小、红红黄黄的。我们对此却心满意足,毕竟这是与许多亲友团聚过的见证。
橄榄分为乌榄和黄榄,乌榄当菜吃,黄榄当果吃,二者都可算是华南的特产。在客家方言里,与“榄”谐音的“揽”,是抱的意思。民间流传着一首山歌:“榄树打花花揽花,郎在榄上妹榄下。擎起衫尾等郎榄,等郎一揽转屋下。”在歌里,榄树下的女子既等着男子抛下的橄榄,又等着男子对她的揽抱,一语双关。人们借榄子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也借它表达“揽子”——抱子的愿望。婚礼、满月宴、过年、中秋,各种喜庆场合都会有黄榄的身影。新鲜的黄榄呈青色,腌制后呈黄色。听梅州的朋友说,在喜宴中,他们喜欢给篮子里的鲜榄子垫上一层松针。深绿衬嫩绿,想来是好看的。
我常思考,果语是如何产生的呢?似乎都是根据果的形态、味道、成熟季节、名字发音等特点,联想出一些含义来。比如柚子在中秋前后成熟,人们见它圆润,就赋予它团圆的含义。发现“柚”“佑”谐音,又赋予它护佑的含义。又如有的广府人发现“椰”“爷”谐音,就拿椰子做聘礼,称为“有爷有子”。前面提到的几样果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果语由来已久,早已深深渗透到了岭南人的生活和习俗中。而北方盛产的“苹苹安安”“枣生贵子”,和近年流行的“柿柿顺心”“心想事橙”等,也与我们的传统果语异曲同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故乡还是他乡,果语里所饱含着的,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期盼。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