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木匠发挥余热,亲手打造乡村休闲空间丨“百千万工程”暖心篇

中山+ 中山日报
01-04 16:06
收录于专题:中山新闻
摘要

行走在民众街道新平村何五顷的“美丽廊道”上,绿意盎然、清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新香气,让人心旷神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道路沿线的木质文体设施,摇船、滑梯,不少小朋友正在玩耍嬉笑,而耄耋之年的三叔公与村民们坐在树下的凉亭下聊天,享受静谧的午后时光。“每天闲时,我们都会带小孩子来三叔公这里玩,小朋友玩得开心,大人聊得舒心。”村民吴阿姨兴奋地说。

三叔公制作的滑梯,十分受小朋友喜爱。通讯员供图

村民口中的“三叔公”,便是老木匠卢培林,他是土生土长的新平村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专门为生产队制作各种农具。“民众街道地处大沙田区域,被誉为‘中山谷仓’。那时候,我们水乡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土地肥力、增产粮食。”卢培林回忆道,为了挖河泥积肥,新平乡的青年突击队成了挖泥的主力,而绞关则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叔公是为数不多的能做绞关的木匠,他重新制作的绞关,目前正于海口粮仓内展览,成了新平乡青年突击队以及一代水乡人艰苦奋斗的印记。

如今,90岁三叔公依然活跃在“百千万工程”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感染群众,凝聚合力,带动群众埋头苦干,助力“百千万工程”。

走进三叔公家里,白发苍苍的他正在刨木。 通讯员供图

唰唰唰……木屑点点飘落,宛如雪花飞舞。走进三叔公家里,白发苍苍的他正在刨木。“三叔公,有空帮忙修理一下这个网筛。”其间,不时有村民到访,让三叔公帮忙修理破损的农具,“小修小补的给啥钱,能给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光荣”,三叔公总是笑呵呵地为村民免费修农具。

“尽管我90岁了,但体力很好,还能拉大锯,尽自己所能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现在乡村环境明显好了,还保留了水乡文化的建筑和生活方式。”回想起制作木质文体设施的初衷,三叔公说,何五顷作为新平村打造的“美丽廊道”示范段,古朴的风格非常适合打造休闲景观,“作为本土村民,希望通过自身木匠手艺,制作一些娱乐设施,盘活乡村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叔公制作的文体设施,充满了水乡元素。 通讯员供图

在他眼里,这些木制的文体设施,既是他倾注大量心血打造的“宝贝”,也是新平村村民共享的美丽“财富”。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
(作者:中山日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