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调研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三局三企三载鼎力帮扶圆满收官
深汕携手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旋律
莲华镇内,规划引领,集镇区旧貌换新颜;隆都古墟,千载风华,保育活化重焕新生;后沟村中,文化“红”交织产业“绿”,相得益彰;澄海狮头鹅城,卤香四溢,回味悠长;盐鸿镇蓬勃发展,经济联合总社亩产跃增5.5倍有余……走进今日的汕头市澄海区,产业项目激活一池春水,党群服务惠及公共民生,和美乡村整洁宜居兴业,深汕两地联弹联奏的乡村振兴主旋律奋进激昂。
回溯至2021年7月,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会同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深圳能源集团、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深圳对口帮扶汕头市澄海区工作组及莲华、隆都和盐鸿3支驻镇工作队,进驻汕头开展对口帮扶。围绕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推进“百千万工程”和“1+2”工作安排,澄海工作组和3支工作队深耕澄海区三镇,编规划、兴产业、强治理、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协作双轮驱动、花开并蒂、硕果累累,得到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为澄海未来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也为首期深汕三年对口帮扶工作圆满收官交出优异的“深圳答卷”。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帮扶建成莲华镇公共服务集镇区。
党建为舵
领航振兴频获殊荣创新绩
日前,汕头市委常委会在澄海区召开,并实地调研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精心帮扶的莲华镇党群服务中心,对深圳帮扶干部发挥专业之长,成为当地规划师、工程师、技术带头人,大力实施一批惠泽民生、振兴乡村和发展产业的项目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澄海区工作组组长史吉航告诉记者,三载对口帮扶,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帮扶单位携手成军,派出帮扶干部17人,投入资金约2.9亿元。为当地乡村振兴“筑基铺路”,于广袤乡村间绘就了一幅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旗帜鲜明。澄海工作组携手莲华、隆都、盐鸿三镇工作队,共筑党支部堡垒,以党建教育为魂,强化队伍纪律,“三会一课”常抓不懈,党风廉政教育深入人心;严守纪律红线,从周末值守到节日值班,每时每刻均体现优良作风,确保力量凝聚不松懈。
对口帮扶,联动深化。澄海工作组与帮扶单位紧密合作,深入开展党建共建活动,落实好结对帮扶双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互访和联席会议制度,帮助镇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深圳对口帮扶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有效提升了镇域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莲华镇和盐鸿镇的党群服务中心分别荣获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强基提质行动的一、二等奖,成绩斐然。
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澄海工作组精心策划“头雁领飞”与“千人培训计划”,赋能各镇村书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党建为舵,治理为桨。工作组与帮扶地政府携手并进,荣誉满载:隆都镇荣获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等称号,南溪村跻身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行列,前美村、下长宁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共同见证了基层治理之下“美丽乡村”的蝶变。
规划引领
特色帮扶春晖送暖增福祉
三年对口帮扶,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三局三企定期探访澄海、召开联席会议、发挥资源优势,鼎力支援澄海区工作组和3支工作队,以专业之长深耕特色帮扶之田。
在莲华镇,驻镇工作队以规划为笔,先后编制了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和隆城、新楼-西浦等示范村规划,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依托该镇拥有广东省首批全域4A级景区的独特魅力,他们聚焦研学产业,构建“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以西浦红色教育营地为核心的“1+N”研学基地,串联起西浦的红色激情、隆北的田园诗意,形成了一条条生动的研学路径。鸿志、正博等教育企业纷至沓来,龙舟竞渡、潮声悠扬、农耕体验等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教育内涵,更引来了八方游客,为镇村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2022年9月,莲华镇镇域乡村振兴规划获评广东省优秀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三等奖。
今年伊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帮扶单位再次集中规划力量聚能蓄势,选取莲华、隆都两镇启动古村落保育活化研究项目,为潮汕传统建筑的保育活化绘制近期、中远期规划愿景。莲华镇会同驻镇工作队依托此项目,启动“美丽水乡”典型圩镇创建项目,通过“一街一园、一河两岸”串联镇街片千年古村和8个帮扶项目,实施“街区立面提升、绿美公共空间营造、水乡文化资源赋能产业”三大提升,将使莲华公共服务集镇区升级为风光旖旎、景致如画的“美丽圩镇客厅”。
以康养度假为颐养之境、乡土体验为文化之旅、国兰科普为知识绿洲、劳动教育为实践沃土,莲华镇已稳步踏上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之路。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帮扶单位共同为援建的莲华镇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产业协作
乡镇经济提档升级展新颜
乡村振兴,产业当先。澄海区工作组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引擎,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他们深挖本土特色,做强优势产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县域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既织密了就业网,又显著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
在隆都镇,驻镇工作队则以项目为基,筑牢产业发展坚实支撑。其中,2022年深圳对口帮扶汕头的4109万元专项资金,如春霖洒落,助力“澄海狮头鹅城”拔地而起,全产业链设置狮头鹅技术中心、狮头鹅产业促进中心、企业和产品展厅、狮头鹅文化展厅、狮头鹅美食品鉴馆等,传播鹅文化之韵,擦亮鹅品牌之光,壮大鹅产业之势。后沟村红侨文化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游客沉浸在瓦窑古韵与红侨故事中流连忘返;而千年古墟的保育活化,更是让商贸重镇焕发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在盐鸿镇,水产试验田项目在上社村与坛头村的成功落地,不仅是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还大幅提升了集体收入,镇经济联合总社收入从原每亩每年900元提升至每亩每年5100元,增长超过5.5倍,享有该项目各项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为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医疗健康,民生所系。澄海区工作组争取深圳专项资金推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提升,三年累计投入约700万元完成澄海区人民医院、隆都镇卫生院、莲华镇卫生院改造。通过培训班、远程医疗、一对一师带徒等方式,培养医疗骨干人才和科室带头人。协调深圳市眼科医院开展“共筑晴彩大健康”活动,捐赠镇卫生院眼科设备135万元,惠及万千学子与村民,让光明之种播撒心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重于泰山。澄海区工作组构建“节日慰问、临时救助、捐资助学、健康帮扶、技能培训”等防返贫特色帮扶体系,织密防返贫监测网,确保帮扶常态长效,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爱心聚沙成塔,仅组团帮扶单位6·30扶贫济困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就达255万元,慰问困难群众3435户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4户次,设立就业帮扶车间5个,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场次,点亮了脱贫家庭的希望之光,激发社会热烈反响。
矢志不渝,新一轮深汕对口帮扶的接力赛即将“交棒”。澄海区工作组组长史吉航表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6家单位的帮扶“铁军”,定将薪火相传,在汕头澄海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精耕细作,以满腔热忱与不懈奋斗,为“百千万工程”的辉煌篇章贡献“深圳力量”,共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现场直击
记者探访澄海三镇“蝶变”:诗意乡村生活美 业兴民富大鹅肥
盛夏已至,韩江三角洲出海口的汕头澄海骄阳似火。驱车穿行于乡镇农村,干净整洁的河边绿道、绿意盎然的番石榴林、“鹅声鼎沸”的狮头鹅养殖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映入记者眼帘。
与炎炎夏日一般火热的是深圳对口帮扶干部们的工作热情。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深圳向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隆都和盐鸿三镇派驻工作队,在三年的时间里,深圳的帮扶工作队员们从零起步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到乡村治理面貌改善,从文旅产业挖掘到优势产业集聚,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答卷。
规划先行谋篇布局,公共配套惠及民生
公立幼儿园宽敞明亮质优普惠,党群服务中心亲民舒适功能丰富,镇卫生院环境优雅医疗设施完备。如今,莲华镇的中心地带已经形成了公共服务集镇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利的民生服务。
如果把时间倒回三年前,则完全是另一幅图景。
“莲华镇是澄海区传统的农业镇,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旅游业也没有形成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更是匮乏。”深圳驻莲华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许英俊说,资金围着项目转,项目跟着规划走,必须先想好怎么干。我们来到这里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研,发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特长优势,制定了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有了清晰可行的规划做指引,莲华镇对口帮扶工作有序推进,民生服务水平提升成为一大亮点。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莲华镇的短板,镇上没有党群服务中心、没有公立幼儿园,卫生院条件差连最基本的抽血检验也做不了。”莲华镇党委副书记刘刚说,深圳帮扶干部们兢兢业业,仅用了三年时间,莲华镇的面貌大幅改变,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走进莲华镇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设有儿童游乐区、镇史馆、培训馆、观景平台、多功能厅,还配备咖啡吧、书吧、土特产展销区等,集党建学习、培训交流、文化教育、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今年3月,由万科捐资建设的幼儿园正式开学,这是当地第一所公立幼儿园,设计学位270个,解决了周边孩子上学难题。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啥模样?来到澄海盐鸿镇鸿一村,记者找到了答案。
鸿一村的中心地带坐落着一座面积约8400平方米,比标准足球场稍大的生态公园。这里采用零碳设计理念,配置了大面积的绿色生态草皮、透水率高的路面和跑道、太阳能智能灯光照明和软质环保塑胶材料制成的儿童游乐区,成为周边村民散步锻炼遛娃的好去处。
回忆起三年来村容村貌的变化,鸿一村村民林沐钊表示,生态公园的原址是村里的一处池塘,后来因乱扔乱放变成了大型垃圾堆放场,每到下雨时就污水横流发出阵阵恶臭,时常还有蛇鼠出没,环境恶劣已经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生活。特别感谢深圳的帮扶干部们,我们村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生态公园修好以后,村里的人气也旺了起来。今年2月春节期间,镇里的莲音潮乐社把潮剧大舞台搭在了村里,节目深受村民们喜爱,当时舞台旁边围满了人,场景十分热闹。”林沐钊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盐鸿镇驻镇工作队队长谢俊轩表示,鸿一村生态园是通过广泛收集周边村民的建设意见,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设计理念,深圳能源集团捐资,镇政府组织实施建设,现已成为盐鸿镇推进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生态资源和“百千万工程”的示范项目。
在莲华镇的下长宁村,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河边是干净平整的绿道,对岸是绿油油的番石榴林,和美乡村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在村委书记金田利的带领下,下长宁村成功打造了积分+数智乡村治理案例,获评汕头市2022年度最具人气基层党建品牌,获得指挥部乡村治理擂台赛二等奖。“得益于深圳帮扶干部的指导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整治村容环境,并采取评优评先、积分奖励的举措发动村民们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由于村里有不少废弃房,我们还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改造成乡镇直播间,以此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金田利自豪地说。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产业
澄海素有“世界鹅王之乡”的美誉,这里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澄海系狮头鹅”保种育种最大基地,也是广东省狮头鹅的最大产区。隆都镇依托该优势资源,已形成了狮头鹅全产业链条。
立足当地狮头鹅产业基础,深圳启动专项资金项目建设澄海狮头鹅产业城。该产业城总占地面积32.7亩,项目总投资6675万元,其中深圳帮扶资金支持3272万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上述产业城项目已经进入工程尾声,内部设置了功能分区,装修基本完毕。“狮头鹅产业城是集研发办公、展览展示、消费体验、基础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鹅主题综合体,计划今年7月底正式开业运营,当地很多企业已经决定入驻。”深圳驻隆都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石之驎表示,隆都镇狮头鹅产业链完整,涵盖了从鹅苗养殖、屠宰加工到冰鲜配送、卤制销售等多领域,但是企业较为分散,未能形成集聚优势,产业城建成后将促进狮头鹅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隆都镇不止有狮头鹅,当地市墟集市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曾经是潮汕地区远近闻名的商贸墟市。充分挖掘历史底蕴,深圳驻隆都镇帮扶工作队协同当地成功申报了“隆都千年古墟保育活化”项目,重启后的“店市古墟”人声鼎沸,激活了当地商贸经济。
“现在每逢周日上午都有大量人群过来赶集,市集以农特产品为主,并设置了休闲美食区、文化展示区,文创产品区等多个分区,还开放了宠物市场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店市古墟’项目突破单调业态转型升级,合理规划布局,已经打造成为隆都集镇商贸的一张鲜活名片。”石之驎说。
记者手记
用“绣花功夫”做好对口帮扶
对口帮扶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乘势而上、苦干实干自然必不可少,但用足“绣花功夫”才能真正解民之所忧、纾民之所困。
主意和办法从来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当地镇政府干部谈起深圳的帮扶成果时竖起了大拇指。他表示,深圳帮扶干部的下乡调研能力很强,总是开着车到处跑,通过深入走访,他们对各个乡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的了解甚至比我们还透彻。
基于此,莲华、隆都和盐鸿三镇的帮扶工作各有侧重,有的发挥规划和林业优势,有的注重研学文旅,有的发力产业振兴,因地制宜都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民生无小事,用“绣花功夫”做好细致服务,深圳的对口帮扶工作真正走进了当地老百姓心里。
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来到澄海的深圳首批帮扶干部们即将返回,驻扎在边远乡镇,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但在临别之际他们都表达出了不舍之情。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圳还会有更多帮扶干部们扎根到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为做好“百千万工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