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天才”? 真相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南方日报
2017-09-06 08:47

近日,“一元画”公益活动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只需1元钱就能购买患有自闭症、精神障碍等人群的画作作为手机屏保。

“自闭症=天才”的印象越来越深入人心。网上曾经流传一份“全球23名自闭症天才”名单,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都榜上有名。

随后媒体、业者纷纷发声,直指机构炒作嫌疑,直指自闭症中的天才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

然而,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来不是医学的视角。

“自闭症‘悲情’已足够、‘浪漫’一次也无妨”,日前国内知名自闭症专家、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撰文回应说:

“也许那种超能力(例如艺术家斯蒂芬、动物学家天宝、‘中国毕加索’毕昌熠等)的自闭症还是较少,但是拥有比一般普通发育儿童更强的音乐美术艺术能力的自闭症孩子可能占自闭症患者总数的10%!(我们在国内的一项调查是7%)。”

但也要强调的是,玉石的剔透是原石在经过千万次打磨方能呈现。过度渲染所谓天赋、天才,忽略背后的康复训练艰难,对家长们来说是二次伤害。

自闭症,与自闭、孤独不同

自闭症,其实就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简写。

与网络上常常出现的自嘲“自闭”“孤独”之语明显不同,邹小兵介绍说,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特殊兴趣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行为疾病,发病原因不明,其发生与家庭教养缺失、养育者的冷漠、语言环境复杂等都没有明显关系。

患自闭症的孩子,与生俱来地带着某种缺陷来到这个世界,他(她)们可能外观俊俏、动作灵活,但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语言交流有着显著的异常,多数孩子存在狭隘兴趣与重复刻板行为。若不予干预治疗,无论轻重病例,多数患儿成年后或不能生活自理,或不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副主任医师邓红珠谈到,我们看到的自闭症孩子都是一个类,其实他们有轻、中、重度等级别之分,症状表现有较大差异。

据有关专家估计,全国大约有500万自闭症患者,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150。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表明,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

各种程度的自闭症的比例是怎样的呢?邹小兵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数据不详,但是在美国这个数据还是比较清晰的,即超过一半以上的自闭症患者是轻度,这些轻度患者其实就是以前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时所说的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大约20%为重度,中度占30%”。

自闭症患者有天才不是神话

《冬之蕴涵》《大海》《春之月》三幅作品的作者李捷麟是一名自闭症患者。

事实上,确实不少“天才”是自闭症。英国一位5岁小画家自闭症小女孩艾瑞斯·格蕾斯·哈姆肖的画曾售出1500英镑(约合14600元人民币)的高价。

《雨人》中那位患有自闭症的男主角在生活方面异常低能,4岁才会走路,但却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精通从文学到历史在内的15门学科,能一字不漏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他的原型——金·匹克也确实是一位自闭症。

“但这只是少数,工作这么多年,世俗意义上的真正天才我比较少见到”。邓红珠想告诉大众,不要把焦点过度放在所谓“天才、天赋”上。

以往我们认为独立存在的阿斯伯格综合征,现在已经归入自闭症谱系障碍之中,属于轻中度自闭症。而在自闭症患者中,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智力水平、能力高的一群。爱因斯坦、莫扎特很大可能属于阿斯伯格群体。

邹小兵向记者介绍,爱尔兰三一学院的菲兹杰拉德教授常年研究自闭症天才,有很多惊人之语。澳洲的托尼阿特伍德教授是国际最著名阿斯伯格综合征研究专家,在他的病人中,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争议,这也是一方观点。“所以,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有天才不是神话”。

邹教授还谈到,一方面,轻度谱系障碍人士,在记忆力、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和一些科学领域有着优于普通人群的能力。但同时,他(她)们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是社交沟通障碍,导致社会适应困难。严重的会导致无法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难于自食其力。

“目前这个人群所面临的的困难显然大大超过他(她)们所展示的才能,所以作为这些孩子(人群)的家人感觉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和折磨,并没有多少家长能够感受并享受着孩子的天赋和才能”。

别忽视基本训练

“1元购画”公益活动刷屏引起公众关注是好事,邓教授说,这能让更多人认识自闭症这个群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积极的。

但也给家长带来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些能力,没有什么天赋”,邓红珠说,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问题。

邓红珠介绍,一个自闭症孩子表现出对色彩有特殊的敏感,但他如果不经过行为精细训练,不经过绘画的基本训练等,是没办法完成一幅美术作品的。也就是说只依靠单纯色彩敏感,成不了我们眼中的“小画家”。

“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尽早、规范的基本训练”,邹小兵呼吁,我们也应该重视和认识到这些孩子们的优点和才能,帮助他(她)们和家庭在克服困难缓解障碍的同时,去发现培养和转化这些孩子们的特别才能和优势,为将来的学习就业做相应的准备。

“美国的研究就发现,轻度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成年后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比例较高,包括微软、谷歌以及其他一些大科技公司现在主动申请招聘轻度自闭症(主要是高功能自闭症和过去说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也充分说明了这点”。我们国家现在目前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认识水平,但也已经有个别有识之士和公司注意到一点,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发现培养和转化这些孩子的特殊才能其实也是为解决他(她)们将来的学习和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孩子和家庭,家长也要有这种认识,不要过度悲情。积极面对,寻求帮助,发现优势,培养转化,为孩子的未来共同努力。

“就目前的认识水平来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确是医学的一个难题,但并不像过去的认识那么灰暗。我的观点是:中重度别悲观,轻度别大意。正确认识和科学帮助支持是关键”。邹小兵最后如是说。

打营养针吃补脑药不靠谱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确诊自闭症或怀疑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不是国内一些医院和机构中目前常见的打神经营养针、吃补脑药和各类“先进仪器”治疗,而是正常教育的加强版。

邹小兵提醒,自闭症的核心特征就是与人交流的障碍,行为动作机械重复。邹小兵介绍说,现在还没有办法预防自闭症,只能是在发现后积极干预。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自闭症儿童在3岁之前能接受治疗是最好的了,此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接受治疗效果是最好的。邹小兵说,当然任何年龄段发现后的治疗都有办法,我们不设定所谓治疗无效的年龄期限,我们都要给家长以信心。

邹小兵谈到,自闭症是一种终身发展性障碍疾病,对与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流障碍、认知障碍等,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其他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胃口差等表现,可以通过精神类药物来改善缓解。

目前正规治疗手段还是以行为训练等手段为主。

编辑 桂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