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随意“刷脸”惹来大麻烦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请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深圳特区报
16: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随意“刷脸”可能惹来大麻烦!不仅个人信用、求职找工作受到影响,甚至背上官司和巨额债务……

案例一:贪图小利“刷脸”,连累亲友上当

图片1

人才市场里,一位“老板”拦住了正在找工作的王广(化名),神秘地压低声音:“兄弟,有个快钱门路,用手机‘刷个脸’,立马微信转你100块!”王广心里犯嘀咕,但看到对方当场亮出的付款码,心想:“反正扫码收钱,有便宜为啥不赚?亏不了!”便按要求完成了刷脸和身份认证。随着手机语音播报“微信收款100元”,王广彻底卸下防备。“老板”这时又凑近说:“你加我个微信,多拉点亲戚朋友来,每单再分你30中介费!”

被“快钱”冲昏头脑的王广,立马热情地向家中亲友推荐这条“稳赚不赔”的路子。看他讲得信誓旦旦,又实实在在收到了钱,亲友们也纷纷跟着刷了脸。

可半个月过去,亲友非但没有收到钱,还被各种催债、推销电话和短信轰炸骚扰,更严重的是,还有亲友被公安机关传唤涉嫌诈骗。王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慌忙联系“老板”,却发现微信已被拉黑,电话是空号——原来不仅自己被骗,更成了坑害亲友的“帮凶”。

案例二:“兼职”办了公司,工作打了水漂

图片2

大学毕业生张帅(化名)通过层层考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当他高高兴兴准备入职时,却接到工作人员电话:“经过背调发现,您名下有一家经营异常的失信公司,我们不予录用!”

张帅大吃一惊,实在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开过公司,而且还经营异常。他上网搜索,才回忆起可能是自己在大学期间一次“兼职”经历惹了祸。

一年前,张帅在网上看到一则“来钱快”的兼职广告,声称只要提交个人身份证,对着手机摄像头“刷脸”认证,作为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办个公司登记和税务登记,就能“兼职”赚佣金。张帅按照广告上的中介联系人指引完成一整套操作后,半信半疑地问:“办这些公司、税务登记,不会有问题吧?”对方信誓旦旦保证:“只是走个流程冲业绩,很快就可以注销,对你没有任何影响!”200元佣金当场到账,张帅还暗自庆幸这“兼职”开公司确实来钱快。直到此刻正式求职碰壁,他才慌忙试图联系那个中介,却发现微信早已被拉黑——张帅用自己的身份信息,亲手给自己埋下了一颗雷,以一次荒谬的“兼职”毁了自己的“正职”。

警告!!“被老板”后果很严重

图片3

以上两个案例中,不法分子都是通过获取个人信息,从事不法行为的。他们利用网站、微信群、QQ群发布虚假兼职信息,以轻松兼职、APP拉新、代领税票等各种名义招揽人员,诱骗其注册公司。天网恢恢,上述不法分子已落网。但这些受害人明知个人身份信息是用于办理营业执照,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为了蝇头小利轻易出售自己的“脸”注册公司。殊不知,背后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无法承受的代价:

1.个人身份信息被用于注册公司办理营业执照后,要对公司相关经营活动、债务及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2.如果名下公司有偷税漏税、诈骗、欠款或其他违法行为的,不仅个人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形成不良信用记录,甚至影响个人出入境以及乘坐高铁、飞机。

3.名下有公司还可能会对个人就业、升职、贷款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切记:人脸和个人身份信息是您最后的“安全锁”,绝不能为小利而轻易交出!

执法人员温馨提醒:

1.个人身份信息不得随意出借、出售,请勿轻信他人因招聘兼职等理由办理数字证书或把身份证件交给他人!

2.请妥善保管好身份证件、数字证书、银行U盾等重要个人信息证件,一旦遗失立即办理挂失。

3.遇到需要进行实名验证或“刷脸”认证等情况时,要明确用途再进行操作,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4.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已上线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办理营业执照相关业务扫码刷脸签名时,会有音视频语音文字告知您当前担任的职务、办理的业务和相关法律风险提示,请仔细阅读清楚后再进行签名。

律师说法:

图片4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需对自身行为承担完全法律责任,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个人信息出售活动。若为了钱财出售个人信息,也将依法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在各种严格规定和实名核验之下,一些违规行为仍试图变换方式存在。请大家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莫要因小失大,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出售个人身份信息数量达到法定界限,或者违法所得超过五千元,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除了出售个人信息的行为人,诱骗他人注册公司的行为人,也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八十条规定“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把非法获取的他人信息用以注册公司,一旦符合“情节严重”的标准,也可能被刑事追责。

请妥善保管好您的个人信息,切勿将身份证件等重要身份信息随意出借或出售给他人,远离诱骗陷阱。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