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事保障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浮运安装
读特记者 易东 齐洁爽 通讯员 常立伟 文/图
2020-06-17 13:00

6月17日11:30时,经过17个小时的浮运和17个小时的系泊安装,深中通道首节沉管(E1管节)成功安装妥当,浮运和安装环节均由世界首艘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号完成。深圳海事部门多措并举,确保了首节沉管运输安装海上作业的安全、有序。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沉管隧道工程位于深圳海域的东、西人工岛之间,该海域航路纵横交错,航道狭窄,船舶交通密度大,通航环境极为复杂。首节沉管的浮运安装作为深中通道项目的里程碑式节点环节,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高风险工作,安装难度系数极高。

为确保首节沉管顺利安装,深圳海事局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成立沉管安装回填通航安全保障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交通管制、现场保障三个工作组,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在确保海上交通安全和港口正常生产的基础上,全力保障首节沉管浮运安装回填作业安全。

据介绍,深圳海事部门积极参与前期施工方案讨论、制定及修改,深入分析浮运安装通航风险和管控需求,了解、掌握和演练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方案;分析研判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海上作业的影响,并向施工方提出应对建议;提前对辖区港口、码头、航运、高速客船公司等相关单位进行安全宣贯,督促其合理安排生产、营运;派出大型海事巡航船艇,对运安一体船进行护航,确保安全到达指定安装点;在作业水域外围设置5海里警戒圈,持续播发交通管制航行警告,提醒进入警戒圈水域的船舶禁止驶入施工水域;现场部署多艘海巡船艇,充分运用船舶交通管理专台、智慧海事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海事视频监控系统等手段,加强周边船舶动态监管,对不按规定航路航行、危及施工作业安全的船舶,及时予以警告或拦截。此外,首节沉管安装完成后将进行14天的回填作业,深圳海事部门还将全天候不间断对回填作业进行安全保障。

读特新闻+

深中通道背景资料

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项目全长约24公里,包括6.8公里海底隧道、17.5公里跨海桥梁,双向8车道。

目前深中通道建设正式进入沉管浮运安装阶段, 项目共由32个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重量8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无霸”,为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沉管浮运安装是深中通道建设中气象海况条件最敏感、技术难度最大、通航安全保障要求最高的关键性工程,直接关系到深中通道建设的成败。深中通道钢壳沉管隧道采用双向8车道技术标准,管节断面宽度46米,是世界首次使用双向8车道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沉管隧道埋置深度深,最深位置沉管底标高距水面接近40米。

“一航津安1”号是为建设深中通道工程而打造,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综合作业于一体的世界首艘专业沉管施工船舶,是深中通道岛隧段建设施工的重要工具,船长190米,宽75米,空载吃水6.8米,一次可浮运165*46米八万吨沉管一节。沉管安装阶段,该轮将往返沉管施工区和桂山岛预制厂40余次。

按照计划,2022年6月份将完成最后一节沉管浮运沉放,桥梁工程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项目全线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通车后,深圳和中山市民来往两地,由以往绕行虎门大桥上百公里变为跨海直达,车程将由2小时缩减为20分钟。

自2017年4月28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以来,深圳海事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与优质服务相结合,共开展海上巡航3700余航次,出动执法人员7650余人次,累计现场保障26000余小时,巡航57000余海里(10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圈,累计防抗包括“山竹”在内的各种台风、雷暴等恶劣天气8次,组织施工区撤离船舶210余艘次,工人750余人,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船舶受损事故。严格的监管、优质的服务、到位的保障,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1100余天“三零一降”目标(零污染、零事故、零人命伤亡,最大限度降低对港口生产的影响)。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易东 齐洁爽 通讯员 常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