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野人小孩”事件在舆论持续发酵后迎来进展——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要求孩子父母遵守公共秩序,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再次出现孩子衣不遮体及爬行行为,对方表示同意;家人表示近期将把孩子户口落到北京;公安机关已对小孩父母展开调查。
拨开表象迷雾,不禁要问——让孩子穿上衣服、修正其行为,就等于呵护他的身心健康了吗?在这起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孩子身上所出现的“动物化特征”。这画面所折射的,不是“自然教育”的天性释放,而是其父母不当教育对孩子的异化。
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而非让他们退行至原始状态。对孩子在穿衣、进食、行走等方面进行反社会化的训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让孩子穿上衣服,不再当众爬行,这是必要的,但应当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衣着整齐、正常行走,而是一个能够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长期环境。更应追问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尊严、有健康人格的个体?
相关部门介入后,其父母同意修正孩子的外在行为。但外在行为的改变,能否转化为对孩子长期、稳定的关爱与呵护?当舆论的热潮退去,这个孩子是否还会回到原来的状态里?
“野人小孩”的故事,应当成为反思的起点——如何保证孩子在爱与尊严下成长。当有的孩子的父母难以担责之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机制来保障这些孩子受教育、社会化的权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大人需要做得更多一些。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