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母亲节,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母亲:她可能是深圳年龄最大的女性创客,同时她在女儿眼里也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妈妈,工作中她是团队的掌舵人之一,回归家庭她又是女儿的伙伴......她的身份被贴上了很多个标签,而她说自己最珍贵的一个标签是——母亲。
每年的母亲节前后,是王芳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段时间正好是机器人大赛的筹备阶段。作为威威机器人的掌舵人之一,王芳说自己其实是赶上创业大潮,被一群年轻人“怂恿着”才投身机器人教育这个领域的。按她的话来说,这段工作经历圆了她少女时代的一个梦,也是目前为止人生中最为闪亮的记忆之一。“我是一名‘创客’,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工作让我成了女儿的榜样,也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开始创业前,我是团队的第一位伯乐”
2009年,王芳还在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教育活动部部长,那时她是“威威机器人”团队的指导人,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了团队很多指导和帮助,可以说她是这个团队的第一位“伯乐”。那时活动中心有很多做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团队,每个团队的故事都很精彩,但教育的专业背景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团队的优势和前景,“他们选择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就很与众不同,这是一种创新的模式。从校外教育的角度来讲,它能够给儿童提供的教育和发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能够给更多不一样的孩子提供展示自我、学习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支持他们更好地发展”。
2012年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期,那个时候深圳乃至全国掀起了一股创业大潮,很多创业团队都在热情洋溢地讲述自己的情怀和故事,包括王芳身边的创业团队。经过三年的合作,“威威机器人”的创始人开始不断地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王芳加入团队负责课程开发。碰巧的是,王芳的孩子刚好也是威威机器人的第一批学员,看到女儿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年轻朋友热情的邀请、再加上自己内心的冲动,王芳加入了这个团队,正式化身创业大军的一份子。“从我的角度出发,学校课程也好,各种兴趣班也罢,都只不过是孩子们跟着前人学习现成知识,然后再重复表达出来的过程,很少有真正能跳出来自由发挥,并能够得到认可的机会。而机器人编程课程却是在掌握简单规则后,能够生出无限变化的活动,让人能够真正以自己的创想去控制一件事情,在释放想象力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这样的经历是十分宝贵的。”
在王芳刚加入“威威”团队的时候,课程的起始点是六七岁的儿童,她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儿童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从3岁就开始,并且要建立一个3岁——18岁完整的课程结构。这个开创性的做法一开始引来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在机器人课堂里面学什么呢?王芳从专业角度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其实儿童阶段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大脑特别活跃,而且他们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他们认识了各种车辆和各种动物,脑子里已经有很多形象的认知了,他们其实很愿意通过动手来把这些形象复制出来。”机器人属于科技类课程,它涵盖的知识包括结构、空间设计、电子元器件、电脑编程、传感器原理等等,三岁的孩子学的其实是结构搭建。著名品牌乐高选择彩色的大颗粒积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载体,通过大颗粒的搭建可以锻炼手部肌肉的力量,还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在搭建的过程当中孩子能够了解零件的名称,并且学会这些零件的使用方法。
2017年,王芳带领的课程组和深圳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出“威威机器人”教材,并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套教材出版之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全国小学生的机器人教育教材,王芳说起这套教材的时候感慨良多,因为这不仅是国内机器人教育的首创,更是“威威”两代人的心血。
在中国,机器人教育是一个新兴课题,相较于国外已经成熟的乐高,国内主要欠缺的是课程和教材。2012年王芳加入“威威”团队,最初的想法只是用她的专业做一套课程,但在过程当中,她发现机器人教育虽然属于校外教育,但课程要想实施得好,除了教材,教师也是课程的主体,她意识到自己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带一个年轻的、有活力、学习力的一个教师团队。王芳开教研会常说的两句话就是“脑洞大开”和“头脑风暴”,她说自己带领的教师团队首先要学会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领着儿童去想象。
谈到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教师团队,王芳总有说不完的话。对她而言,团队里每位教师的特质都不一样,有的非常活跃,有的很有创意,有的非常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还有的非常敬业......她最不认同的说法是:90后不如80后,80后不如70后。“我觉得每一代人身上都有他们独特的时代烙印。我的教师团队非常年轻,90后的老师很多,我们整个团队都有非常大的热情,年轻人的投入精神也很让我感动。”
“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成了女儿的榜样”
工作至今,王芳说最让自己感到意外的是,女儿对于她创业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非常支持和欣赏的态度。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王芳担心工作和家庭之间会发生一些碰撞,担心会不会因为工作忙而忽略孩子,甚至还给团队打过“预防针”,说孩子在青春期,自己尽量不加班,不影响孩子。但是后来她发现这种担心不是很必要,因为自从自己加入一个新的行业之后,她和女儿两个人之间多了很多话题。“我女儿现在在国外读大学,每天视频聊天,她都会问到我,妈妈你今天工作开心吗?你又做什么啦?她特别的好奇。”
创业经历让王芳有很多话题跟女儿分享,相互陪伴的时间有时受工作的影响变少了,但是交流的话题多了,精神世界反而更贴近。一路走来,女儿一直都把她当成榜样来看,这是王芳最骄傲的事,王芳说女儿有一股“我妈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的劲头。她平时总跟女儿强调:做事需要坚持,遇到小的问题可以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都是正常的。“后来每次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有底气的,而不是苍白而空洞的教育。我还会告诉她,当你喜欢一件事,你对这件事情特别有兴趣的时候,你去努力的过程就是非常幸福的,这些她都能理解,因为她看到我每天就是这么工作的,然后她自己再经过实践,她会说妈妈是这样的。”
创业者面临的困难和心酸的其实是大同小异的,王芳选择的行业并非能够创造财富神话的行业,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她说,每当自己感觉跨不过去的时候,有很多力量推着你往前走,团队里的老师、孩子、家长,有时候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不经意的一个行动,就会让她继续坚定往前走。
今年是王芳在团队的第十年,从文化公司到现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资金、人员等困难一直都在,但是只要自己的情怀和理想还在,坚定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对王芳而言,走下去就是一件顺其自然而且信心满满的事情。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