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一张清净书桌”到“北上勇当‘大湾区人’”
香港经济导报社
2020-12-01 18:56

11月25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立法会宣读新一份施政报告,以“砥砺前行 重新出发”为主题,发布了发展保育、教育改革、创新科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通识科大改革” 及“港青北上大湾区”这两项针对青年人发展的新举措引人瞩目,体现了特区政府对青年人发展的关注。

特首为给年轻人铺好成长道路,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对教育作出根本性变革,保护莘莘学子免受荼毒,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踌躇满志,寻求事业发展的年轻从业者,提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香港本地企业派驻及大湾区企业聘请香港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

有人质疑通识科改革是“专业受到政治的驱使”,还有人质疑特首越多谈及大湾区就是想掏空香港、边缘化香港,让香港人才流失。

这其实是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想像污名化“一带一路”那样,污名化大湾区,也有部分人对政策理解不清楚,导致沟通“断裂”。

香港在疫情下正处于困难时期,施政报告旨在带香港重回正轨,是在做对香港有益的事。对于以上种种不实说法必须进行辟谣。

一、通识改革拨乱反正 回归专业保护学子

通识教育是香港必修课,本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慎思明辨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香港通识科教育中,“反中乱港”思想登堂入室,“毒教材”和“黄师”用谎言和谬误引诱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充当祸乱香港的马前卒。(详情请见往期文章香港教育的悲哀!逾3000名學生被捕 小童淪為文宣犧牲品 香港“後浪”何去何從?港府魄力:坚决删除毒化香港青少年教材内容)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修例风波”中暴乱现场那一张张稚气的面孔,乱象丛生的教育难辞其咎。

教育局公布的改革决定,可以说大刀阔斧,针对性很强。而通识科作出改动后,将弥补本港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需要认识更多中国历史,特别是宪制、《基本法》和国家安全的内容。改革同时,特区政府为学生提供回内地考察的机会,令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国家发展。

通识科改革并非所谓的“政治凌驾专业”,应该说,通识科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可望扭转课程存在大量偏颇政治元素、误导学生的弊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及国民身份认同,可重建公众对教育的信心,对香港的学生、家长、社会都是好事。教育局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值得肯定。

“大家以为警务处处长邓炳强和保安局局长李家超一贯‘强硬’,但其实‘心很软’。”林郑说,他们希望年轻人可改过自身,不留案底。

因此2020施政报告提到修例风波中未成年被捕者可酌情从轻处理的考量,林郑表示此举要告诉学生、家长和校长,“我哋好关心佢哋”(我们好关心他们)。

二、港青北上 首站湾区

特首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喜欢年轻人,鼓励本港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或创业相关措施,旨在协助他们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获得更佳发展前景,并非输出本港人才。

目前很多港青因误会而不愿去湾区工作,之所以有如此观感,是因为他们根本没去过内地。因此林郑月娥认为让年轻人到大湾区亲自体验及生活一段时间,有助他们对大湾区的了解。

毋庸置疑,港青北上发展的机遇愈来愈多,而大湾区则是他们的首站台阶。

首先,多一个选择、多一条出路。始终,香港市场比内地小太多,行业亦不够百花齐放,目前香港能开设的工作职位亦属有限,大部分高材生在毕业时没有选择而被迫转行。而不少深圳和东莞等内地城巿的大型科技公司需要大量工程和技术人员,通过大湾区就业,可以促成年轻人到大湾区有更好的发展,以免他们错失良机。

“内地专题实习计划”:

实习项目涵盖所有大湾区城市;

行业扩展到航天科技、生态、文化保育及考古研究等领域;

提供腾讯、华为、大疆、蚂蚁金服等世界级公司的实习岗位,港青有机会到冬季奥运会实习。

港青北上湾区对个人扩阔视野、经验累积,以至丰富人生等等皆有益处。

其次,除就业计划、实习计划外,施政报告还提出将加强支持港青在大湾区创业。“青年发展基金”预计批出约1亿元,资助10多个非政府机构推行青年创业计划,为200家青年创业企业提供资助,向大概4000名青年提供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

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是化科技为商机的绝好机会。在港创业的压力比内地大,成本比内地高,但发展空间比内地窄,而在大湾区创业则是未来的趋势。

90后香港创业女青年、广州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安莉,分享她在大湾区创业的故事时说道:“我觉得大湾区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战略发布和平台去辅助创业者,感受是越来越好了!香港青年如果有想法要在大湾区创业,一定要先走进来看一看,切身处地的去了解。”

第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少港青没有踏出北上一步,很大程度是基于对内地的不了解甚至有误解,何不妨北上大胆作为一番:港青在累积一定经验后,也不愁在大湾区及全国各省市另谋高就,甚至乎,他们更可带同北上经验,回港或出国协助本地及其他海外企业进军内地。

退一步讲,就算大湾区不适合自己,返港后工作履历也增加了湾区国际化大公司的光环。

况且,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建落成启用,往返两地已非常方便,譬如香港到广州的高铁车程只需要48分钟,堪称比港九过海还要快。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这么多政策、资金的助力,就看港青能不能好好把握。在中央支持、港府助力之下,港青到大湾区发展的“时代机遇”无疑已降临了。

修补撕裂须先回到初心。无论是教育拨乱反正还是鼓励本港人才“走出去”,首先在培养青年人在尊重国家民族、提升守法意识的前提下,立鸿鹄之志,志存高远,踊跃迈出第一步,全面融入大湾区,这样才能成为对香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青年人就是未来,保障本港的未来栋樑身心健康成长,是有利于本港早日重回正轨的有力之举。

编辑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