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上,学生是否“走神”、有多“专注”,长期以来只能依赖教师的经验和观察。这个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始终无法精确度量。如何将模糊的感觉转化为科学的数据,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近期,一场旨在破解此难题的教育创新正在深圳几所中小学悄然进行。
深圳公明中学小学部、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深圳宝安文昌小学等学校率先引入一款"专注力养成仪",通过智慧感知技术与AI心流大模型,实现对学生专注力的实时"把脉",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无感采集+AI心流模型,课堂专注力实现“可视化”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专注状态往往依赖教师的主观观察,而“专注力养成仪”通过“1桌1人1台设备”的部署模式,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非摄像头)在无感状态下采集学生的坐姿、呼吸、心率等生理数据,结合AI心流大模型,实时计算学生的专注力等级,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这一技术既保护学生隐私,又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课堂学情分析依据。

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
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从“经验型”到“科学型”转型
在深圳宝安文昌小学,引入专注力养成仪三周后,数据后台显示,班级语数外三科课堂的深度专注比例平均提升113.14%。教师反馈:“孩子们意识到设备能监测专注状态,会主动调整行为,课堂投入度明显提高。”
通过专注力数据的连贯记录与分析,教师还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例如在专注力低谷时段插入互动环节,或对低专注力学生进行个性化关注,从而实现“数据驱动精准教学”。
AI赋能因材施教,构建“监测-评估-提升”闭环
该专注力监测系统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通过长期追踪学生专注力变化轨迹,形成学科专注力对比报告,帮助教师识别不同学科的教学效果差异。例如,某些学生在数学课上专注力持续较高,而在语文课上波动较大,教师可据此优化教学设计。此外,系统生成的学情报告还可用于家校沟通,用数据让家长客观了解孩子的课堂情况,推动“企业-学校-家庭”三方协同,共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作为研发方,海吉雅健康科技以“监测-评估-提升”闭环机制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推动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教师读懂课堂‘不可见’的专注力,让教学更精准、更人性化。”这一创新将助力课堂形态从传统模式向智慧教育范式进化。
各学校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诗敏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