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吻过的科技星火 | 人文天地·南海潮

李佳凝
10-15 07:50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湾的暮色来得还是那么迟,6时30分,绿叶上才能沾染些淡淡的橘红。

我写着作业,听见家门开合的声音,是父亲回来了。他宽松的衣服上,还印着些白白的汗渍,穿堂风吹过,像是晚风裹着海水的咸味扑面而来。

那是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夜晚,他还是没说什么话,随意盛了点菜,之后,就只有清脆的键盘声了。我抱着小熊,透过门缝,看见父亲的电脑屏幕闪烁着静静的冷光,眉头微微蹙起。

“爸爸,这是什么?”

“你怎么还没睡,作业写完了吗?”他顿了顿,“矿山机器人,现在能实现地下800米矿井作业了。”父亲转过头看着我,声音不自觉上扬,声音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骄傲。

如此,清脆的键盘声点缀了一夜又一夜的梦。

去年寒假,父亲特地带我去河套深港合作区,来到了父亲的工作车间——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基地。我看到了机械臂正灵巧地抓取矿石,关节处发出了轻柔的嗡鸣。父亲紧紧注视着这些即将问世的“铁疙瘩”。随后,他伸出手,模仿着机械臂在屏幕上划出一条条轨迹,对着车间的工程师们说:“同事们,我们没想要改变世界,只是想让工人们每天都能平安回家吃上热饭。”

父亲的话语铿锵有力,在偌大的车间里回荡。我恍惚看见父亲与这些钢铁机器人融为一体,它们是他延伸出的另一种生命,那些深夜的键盘声,那些闪烁的代码,原来都藏着最朴素的愿望。我也好像读懂了藏在这些“铁疙瘩”里的,藏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里的,藏在父亲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的,关于深圳的星辰。

我在一夜又一夜的键盘声中长大,直到父亲的机器人开始下井采矿。父亲在电脑前静坐着,镜片后的双眸深沉而又明亮,一种不可抑制的欣喜跳跃在眉头。当香港的创新思维与内地的制造实力相结合,真的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缓缓从父亲的书房转身,玻璃外春笋大楼的轮廓早已在暮色的光影中漆黑了,一群无人机掠过天际。深圳湾的热闹声如海浪般漫上来,腾讯大厦的电子屏上跳动的光点仿佛是一曲《春天的故事》的序章,用字节的跳动舞出新时代的舞曲。我抬头望向它们,深圳的夜空很少看见星星,但无数实验室的灯光好像比星光更亮。那是父亲和他的同事们,用代码和芯片点亮的天空——为了守护每一个平凡的家。我看着胸口火红的红领巾,那抹鲜艳的红,是父亲亲手为我点燃的科技火种,是千万湾区人用热爱与坚守,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的永不落幕的未来诗篇。

对面高楼的灯光照亮了阳台上那株从老家带来的绿植,父亲拍拍我的肩:“作业写完了就早点睡。”

晚风吻过的星火,明明灭灭,却永远照亮回家的路。我明白了,最好的科技大概就是这样——它从不喧哗,只是安静地守护着最平凡的温暖。我愿以少年的铿锵步履,追随父亲的脚步,在科技的星空里成为一颗闪亮的星。

(作者系莲花中学北校区初一(12)班学生 指导老师:胡蓉)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李佳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