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铭,深圳市坪山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技术大学客座教授、第十二届华语金曲奖“优秀童歌音乐人”。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他创作了百余首富有童真童趣的作品,将岭南韵味谱成新时代童谣;他独创“创作—教学—演绎”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让音乐课堂成为滋养自信、激发表达的沃土。从社区教室到雪域高原,从大湾区舞台到国际文化交流现场,他带领孩子们用歌声传递美好,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的根、美的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创作到育人:用音乐播撒美的种子
何志铭的音乐之路始于创作。一次为“童声里的中国”创作《中华少年郎》的经历,孩子们排练时清澈的眼睛、唱到高亢处挺起的小胸膛,深深触动了他,让他看到音乐唤醒生命力的力量。
“童谣不是玩具,而是灵魂的摇篮曲。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曲子唱得更远、更久,种进孩子们心里。”这些鲜活瞬间推动他不再满足于幕后创作,渴望更直接地用音乐“解放天性、滋养心灵”。他毅然从聚光灯下走向孩子们中间,开始了从创作者到教育者的蜕变。
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何志铭提出并完善了“创作—教学—演绎三位一体”的少儿音乐教育体系,打破传统“重技巧轻表达”的弊端。他的课堂常是师生围坐聊天,鼓励孩子们将生活点滴、内心感受变成歌词旋律。即使只是简单甚至跑调的小句子,他也报以真诚掌声:“真棒!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音乐!”
他善于用音乐“润物细无声”地教化。为配合深圳推行垃圾分类“蒲公英计划”,他创作《飞吧!蒲公英》,用轻盈旋律模仿蒲公英飞舞,在歌词中播种环保理念。面对禁毒教育,他将客家山歌融入现代Rap创作《少年禁毒说》,朗朗上口的旋律让禁毒知识深入人心,学生们课间哼唱、自发编排舞蹈宣传,效果远超传统宣讲。
跨越山海:用音乐搭建成长舞台
何志铭深信,音乐美育不应局限于教室,他积极组织孩子们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成长。2025年1月,他带领深圳小歌手走进乌克兰驻华大使馆举行专场音乐交流会,演唱《中华少年郎》《我爱你我的祖国》等作品,用童声讲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孩子们深切体会到:“音乐是世界语言,能让不同国家的人心灵相通。”这样的经历播下了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种子。
何志铭的音乐美育实践不仅限于城市的孩子,他的目光也始终关注偏远地区儿童。2025年6月,他响应“文化援藏”号召,远赴海拔4000多米的色达县高原学校支教。面对零基础学生和艰苦条件,他自费捐赠尤克里里,设计趣味课程,将《向新时代敬礼》《中华一家亲》等改编成简易弹唱版,逐个指导学生。短短一周,原本沉默的孩子已能齐声合唱,教室里第一次响起清脆琴声。“老师,这个小乐器真好玩!”藏族小女孩的笑容让何志铭眼含热泪,他知道音乐已在雪域高原扎根。
此外,他带领深圳小歌手前往广西壮族地区举办“民族共融音乐会”;组织“青春深圳逐梦鹏城”童星演唱会;在北京举行“音乐梦之旅·星光演唱会”等。这些活动不仅提供展示舞台,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儿童音乐生态网络。
播种未来:音乐美育的深远回响
在深圳技术大学任教期间,何志铭探索“AI时代下的音乐教育转型”。他主张用人工智能辅助启蒙,但强调:“技术不能替代情感交流。真正的美育,必须有人的眼神、温度和陪伴。”他的课堂融合智能设备与传统山歌,理念兼具时代感与人文温度。
在他的感召下,一股投身少儿音乐美育的新生力量正在汇聚。许多曾受他课堂或作品感染的年轻人,深受“音乐育人”理念启发,毅然选择投身儿童音乐教育事业:有的成为教师推广“三位一体”模式;有的专注创作新童谣;有的加入公益组织输送优质资源。何志铭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音乐梦想,也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
作为“深圳大家乐公益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何志铭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会参与打造的“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少儿新声代”少儿歌手大赛等品牌项目,为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搭建起展示才华的舞台;连续多年举办的“深圳是我家”新春联欢会,惠及不同年龄段和群体。他倾力打造的“流行童声”公益课堂,用100余首原创童谣将坪山谱成孩子们的“音乐课本”,让文化认同在童声中生根发芽,将一座城唱进童年、种进未来。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