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元6节网球课、298元10节羽毛球课、1折学画画、198元14节篮球课……当这些令人心动的广告出现在家长群、朋友圈时,许多人难以抗拒。然而,这看似“赔本赚吆喝”的生意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心设计的推广套路。一条由推广团队、培训机构、消费者构成的利益链中,前两者在合作初期“甜蜜合谋”,在出现问题时却极易陷入“互相甩锅”的僵局,而最终的代价往往由消费者承担。
01
自9月初开学以来,许多培训机构也迎来了新的招生季。许多新开业的培训机构为了招生,开始推出诱人的招生套餐。南山区某小区附近在一个月内新开了2家网球、1家羽毛球、1家篮球培训机构。三年级学生家长郑女士注意到,最明显的变化是,放学接孩子回家路上出现了许多推广人员,他们一般是站在路口,见到带孩子的家长会上前推销。她对网球培训班比较感兴趣,“这两年因为郑钦文成为奥运冠军,身边好多人开始打网球,我打算让孩子等另一个培训班上完了就试试网球,我先去打一打。”听推广人员介绍,现在球场刚开业有促销,398元可以上6节团课,一节课大概是3-6人,“这种价格其实很划算的,平时去上一节健身课、瑜伽课,可能都得好几百。”
郑女士很熟悉这些推广人员的套路,“有些人手上还会拿着大包装玩具吸引小朋友,看到感兴趣,就会快刀斩乱麻推销,报课就能送。”她表示之前吃过一次这种推广课的亏,现在都不会对这些推销感兴趣了。一年前家附近的羽毛球馆重新装修,开业之后原来的运营老板也都换了,重新招生,她给家里的大孩子报了一个400元10节的羽毛球课,“这是一个团课课程,有一定的有效期,每次上课的人数不固定,虽然每周都固定某天晚上,但有的人会有事。”她回忆,上到第5节的时候,课程临时改了时间,并且之后也需要改,她家孩子在那个时间段也有别的培训班要上,她表示要求退还剩余课程费,“课程改时间是一个原因,我们主要是觉得每次不固定伙伴的团课没什么进步,有时会有新的人加入,教练会顾及新手,所以就想着干脆退费好了。”
她首先联系的是机构负责人,“负责人态度很好,但他说钱没经过他们公司账户,全在推广团队那里,要退费得找推广方。”郑女士随后拨通了推广团队的客服电话,对方却表示:“课程已经开课,并且提供了服务,根据协议,无法办理退款。”也是这时候郑女士才知道,虽然推广的课程是在培训机构开展,但其实她报名的费用都是推广团队收取,甚至推广团队都不认识机构的教练们,“他们是独立的机构,相当于是培训机构采购推广团队的服务。”
郑女士被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我一下就蒙了。我是在你这儿学的,不找你找谁?可机构说没收到钱,推广方说服务已开始,不是他们的原因造成的无法上课。”郑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此类“低价课”退费难的投诉比比皆是,而“机构与推广方互相推诿”是其中最核心的矛盾。
消费者的普遍困惑在于:我明明是来你机构上课,为何支付环节却与一个陌生的第三方绑定?当合作需要终止,我作为消费者需要退费,却找不到确切的人给我处理。“虽说钱不多,但有种被耍的感觉。”
另一位市民李先生抱怨曾碰到过推广课的不实营销,“会在视频号上刷到一些有人在非常好的场馆的打球视频,就会以为是在这个场馆上课,会以为视频里打球的人是教练,然后视频上会有文字标明多少钱多少节课,价格非常诱人。”但他通过私信添加联系方式之后,发现上课的场馆和教练与视频里的无关,只不过是推广方在网上找了一些流量好的视频配文字吸引人。他说,到这一步基本他就不会选择报课了。
02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培训机构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作为一家新开业的机构,购买推广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效率的事情,一家南山区网球培训机构的教练介绍,“我们自己去推广,效率没有推广团队高,所以前期与推广团队合作基本是近两年每个新开机构的标准操作。”
这种合作模式通常被称为“招生外包”或“渠道合作”。推广团队利用其庞大的流量池(如社群、公众号矩阵、短视频等)进行宣传和收款,培训机构只负责提供场地、老师和课程。“这一笔学费,我们培训机构确实拿不到。”对于培训机构来说,他们是希望通过流量大的团课推广模式留下学员,“得到留住学员的转化率。”所谓“转化率”,是指在这些低价体验生中,有多少会转化为正价课的长期学员,“可能能留住20%,都算是非常有效的推广转化。”
但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推广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推广团队为了冲量,往往会夸大宣传,给家长不切实际的预期。送来的学员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只是冲着便宜来的,根本没有长期学习的意愿。”教练表示,“转化率远低于预期是常态。更头疼的是,一旦出现退费纠纷,我们机构是直面家长怒火的一方,品牌声誉受损最严重。但合同和钱都在推广方手里,我们确实很被动,只能去推动这个事情,但实际我们无法操作。”
在一家学校附近的路口,记者遇到一名推广工作人员,他宣传附近的篮球课程,当问及他们与场馆的推广合作时,他坦言,推广团队会为培训机构量身定制一套极具诱惑力的落地页,然后在其流量矩阵中进行分发。用户点击付费后,即被视为一条“有效线索”。“把用户的联系方式和对课程的意向打包给机构,我们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对于“机构收不到学费”的说法,他不否认。“钱当然是我们收。我们要覆盖广告投放成本、内容制作成本、客服人力成本,公司也要盈利。给机构分的那点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算是他们的‘教学服务费’。”至于课程后期可能出现的退费问题,其实在前期的合同细则会提及,“顾客最好看清合同里的退费细则,有的有有效期,有的可能会注明‘本课程为特价体验课程,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或‘退款需扣除高达50%的手续费’。”
这种以“低价引流”为核心的推广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赌。培训机构用前期亏损和品牌声誉,去赌一个不确定的转化未来;推广团队则无风险地赚取了流量快钱;而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参与了一场流量培训。
温馨提醒
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面对培训机构的推广营销时,需要多一分警惕。
深圳市教育局提醒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注意甄别。
必须认真阅读合同。在缴纳费用之前,请认真、完整阅读所有合同条款,逐字逐句确认,务必要求签署合同。
必须妥善保管单据。在《深圳市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若干规定》中提到,教育培训机构在接到退费申请或退费投诉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答复。
消费者在接受教育培训服务的过程中,如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可先选择自行及时与培训机构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和解,应及时拨打12315、12345等便民服务热线或直接向当地行政部门投诉;此外,还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晶报记者 徐黛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