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为王:AI赋能媒体智能化转型路径——以深圳报业集团读特AI工坊为例

全媒体探索微信公众号
08:43
摘要

读特AI工坊的实践表明,AI不仅重构了内容生产流程,更通过“技术应用—内容创新—生态协同—价值实现”的闭环,推动媒体从工具升级迈向体系变革




AIGC正深度渗透传媒业,重塑编辑部工作模式,为新闻生产与传播带来深刻变革。

然而,其应用也伴随挑战:行业主体性弱化、新闻人技能退化以及公众信任风险。如何在拥抱技术效率的同时规避潜在危机,成为传媒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本期“一线聚焦”围绕“当AIGC走进编辑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AI给编辑部带来的深刻变革,既总结成功经验,也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AI技术应用为媒体融合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媒体内容生产带入全新纪元。

成熟的AI工具有更低的采用门槛和更高的效用可见性,可将最前沿的AI技术引入媒体内容生产,帮助媒体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这种强调实际应用的路径受到业界广泛认同。

作为深圳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AI工作室,读特AI工坊在集团AI战略的指引下聚焦“应用”,通过系统整合自然语言生成、计算机视觉和生成式AI等多模态交互技术,构建了智能化内容生产矩阵。

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更实现了从离散性工具应用向系统性生产流程再造的跃迁,并推动着从技术局部试点向组织深层结构重塑的转型。

流程重构:

以“ALL IN AI”理念牵引生产机制创新

深圳报业集团继旗下深圳晚报2023年12月15日推出全国首张AI新闻纸之后,加速进入智媒时代。

集团旗下各媒体的AI产品、AI应用、AI工作室相继上线,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香港商报、南方教育时报等纸媒也推出了AI共创版面。

2024年3月28日,集团旗下新闻客户端读特正式成立AI工坊。

作为深圳报业集团智能化转型的战略性实践平台,读特AI工坊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集团内技术落地的“先行示范单元”,也是模式探索的“创新实验场域”。

作为“排头兵”,其通过建立标准化AI工作流和绩效评估体系,验证了智能技术在采编业务中的规模应用可行性;作为“探路者”,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探索AIGC技术的创新应用场景。

推动AI技术在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深度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是一场涉及思维模式、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的全方位变革。

当前,媒体智能化转型进程中普遍存在着“AI辅助论”,仅将AI技术视为内容生产的辅助工具,导致AI应用呈现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结构性痛点:

其一,技术应用停留在单点突破层面,未能实现采编全流程的系统性重构;

其二,人机协同效率低下,采编人员AI素养不足导致技术采纳率偏低;

其三,组织架构与智能化生产需求不匹配,传统管理机制阻碍创新效能释放。

作为执行深圳报业集团AI战略的“先锋队”,读特AI工坊成立时即提出了“ALL IN AI”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应用、组织转型和文化重塑的多维度智能化转型范式。

这一转型范式的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全”的深度融合:

首先,组织“全员”的AI素养提升,要求从管理层到一线采编人员都具备基本的AI认知和应用能力;

其次,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再造,涵盖选题策划、素材采集、内容创作、审核发布等各个环节;

最后,业务“全领域”的AI赋能,包括新闻资讯、专题报道、视觉呈现、用户互动等媒体业务的各个方面。

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需要打破“AI辅助论”的思维窠臼,进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配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技术迭代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等,确保AI技术的应用既保持创新活力,又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这一转型路径涵盖两个关键维度。

一是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

读特AI工坊通过制定标准化AI辅助工作指引,将AI技术深度嵌入内容生产全流程。具体包括前期策划阶段的AI辅助创意生成、内容生产阶段(文字策划、视频脚本分镜生成、文生图、图生视频)的跨模态转换、后期优化阶段(审校、质量把控)的智能审核与优化。

这一流程改造实现了从传统人工主导的生产模式向人机协同的高效生产范式的转变。

二是组织机制的动态调整。

为适应AI驱动的生产变革,读特AI工坊在组织层面实施了两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成立“AI特战小分队”,针对不同AI产品需求组建灵活、高效的专项团队,提升组织响应能力。

其次是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即以考核体系为指挥棒设立AI使用效能评估标准,通过奖惩措施激励全员采用AI工具,推动技术采纳与内容质量提升。

借由生产流程与组织机制的协同优化,读特AI工坊的AI应用实现从生产工具升级到生产体系重构、从单一作品生产到整体产能提升、从局部实验到深层组织变革的三重跃升。

创意驱动:

以优质内容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前,AI技术发展已进入普适化阶段,各类AI工具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内容生成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主流AI平台呈现出技术接口高度开放化、操作界面友好化、功能模块标准化等特点,使得内容生产工具不再构成竞争壁垒。

传媒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驱动到创意驱动的范式转型。

在此背景下,媒体要实现可持续差异化竞争优势,必须重构内容生产体系的核心逻辑,探索以创意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新范式。

(一)以制度化创新管理体系突破技术同质化困境

在AI深度赋能媒体内容生产的背景下,生成式AI工具的同质化倾向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这源于技术架构的标准化、训练数据的趋同性、应用模式的固化等因素。

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应用—创意管理—组织协同”三位一体的内容生产新范式。

针对于此,读特AI工坊在组织机制方面建立了周期性创意孵化制度。每周固定举办选题策划会,首先由采编团队发散性提出创意提案,再通过多轮匿名评分筛选最优方案。

这种结构化决策流程既保证了创意来源的多样性,又确保了方案落地的可行性。

在质量管控方面,构建了多维度的创新性评估体系。

该体系设置“内容新颖度”“形式突破性”“传播预期值”三项核心指标,要求作品必须同时满足选题角度具有独特性、呈现方式突破既有模板、传播效果可量化预测等创新标准,培育了团队的创新惯性——采编人员逐渐形成突破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式,在策划阶段就会主动规避同质化选题。

通过建立“人工创意链+AI生成链”双螺旋生产模型,在创意构思、技术实现和效果评估各环节设置交叉验证节点,确保每个作品既能充分发挥AI的技术优势,又保持鲜明的人文特色和创新个性。

未来,随着AI工具进一步同质化,内容产业的竞争终将回归创意本源,而制度化的创新管理体系将成为传媒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二)利用风格规避机制促进AI内容生产多样化

目前,生成式AI工具在科幻等场景构建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技术偏向性,导致AI内容生产领域存在风格趋同现象。

读特AI工坊于2024年3月28日推出的科幻风格视频作品《下一个未来》取得预期传播效果后,团队通过引入技术风格规避机制,有意识地开始实施风格多元化战略,转向写实动画风格的视觉呈现、开发基于数据新闻的AI视频、探索虚实融合的混合现实表达方式等。

这一创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其代表性成果《神奇动物AI深圳》获得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银奖等多项荣誉。

在2025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读特AI工坊以更能体现自身特色的风格规避机制有效促进了多样性创作的实现,推出的融媒产品涵盖AI视频、AI手绘长图、全AI MV等融媒体报道形式,有效提升了内容产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三)创意仍是“内容为王”的核心根基

即便在完全相同的技术工具条件下,不同主体的内容产出始终存在显著差异性。这一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传统媒体时代,也同样适用于当前AI技术广泛应用的数字化传播场景。

首先,AI虽能高效完成模式化内容生产,但在原创性构思、情感表达和文化洞察等维度仍存在明显局限;

其次,技术工具的普及化不仅没有削弱人的主体性价值,反而通过降低技术门槛使创意能力的关键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这在短视频、“自媒体”生产等内容创作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技术平权”使得优质内容的竞争焦点更加集中于创作者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

在算法推荐成为主流的当下,真正能够突破“信息茧房”、引发广泛共鸣的,仍是那些具有思想创新性和艺术独创性的优质内容。

因此,在AI技术深度赋能的现代传播环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内容建构能力,仍是个体参与传播竞争的核心优势,它构成了“内容为王”这一媒体行业准则的底层逻辑,是推动传播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跨界协同:

构建跨领域合作的生态化路径

作为集团AIGC应用的重点实验平台,读特AI工坊承担着一大关键性创新孵化功能——

通过跨领域资源整合与生态化协作模式,构建开放共创的AI应用生态系统,实现技术、艺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媒体智能化转型提供创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2024年3月,读特AI工坊与腾讯混元大模型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同年5月,发起成立“读特AI工坊大模型应用联盟”,整合了腾讯混元、字节跳动豆包、百度文心、科大讯飞等头部科技企业研发资源,同时联合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这种跨机构协作模式不仅拓展了AI技术的应用场景,更开创了媒体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新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方法论。

(二)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实践

2024年8月,读特AI工坊发起成立“AI工坊艺术家梦工厂”,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重点城市的百位艺术家资源。

通过AIGC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创新应用,“AI工坊艺术家梦工厂”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时空限制与技术壁垒,为媒体内容生产注入了新的艺术表现力,更在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三)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生态创新

2024年,读特客户端以AI技术为纽带,与深圳地铁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报业地铁传媒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深圳经济特区44周岁生日之际,三方联合开展了为期9天的整合传播活动:

通过艺术家共创的AI长卷与视频作品,在深圳地铁系统2万余个电子屏实现全域覆盖,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的传播矩阵。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验证了媒体跨界合作的可行性,更在城市形象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探索出新模式。

价值闭环:

构建AI赋能的政企服务新范式

在集团AI战略的指引下,读特AI工坊在成立23天内即实现AI产品的商业化落地,项目矩阵涵盖AI平面设计、AI视频制作、AI文案创作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转化能力。

同时建立了“媒体+AI+政务服务商务”新范式。

首先,以创意驱动为核心竞争力,在AI技术基础上强化人文价值注入;

其次,以工匠精神保障产品品质,确保每个项目都达到专业级水准;

最后,追求高附加值的产品溢价空间,避免陷入低端价格竞争。

这种差异化媒体AI发展战略在与2025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合作中得到充分验证。

作为官方AI宣传片制作机构,读特AI工坊创作的《向文博出发!》宣传片不仅运用了先进的AI视频生成技术,更通过富有创意的叙事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深圳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获得参展商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这一合作一方面验证了媒体AI产品在政企服务领域的商业化可行性,另一方面标志着主流媒体在数字经济时代探索出了“技术赋能+政务对接+商业变现”的创新范式。

这种模式通过将媒体的公信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商业运营经验有机结合,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这种创新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政务服务和商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复制。

结语

媒体智能化转型是一场从技术应用到底层逻辑的系统性变革。

读特AI工坊的实践表明,AI不仅重构了内容生产流程,更通过“技术应用—内容创新—生态协同—价值实现”的闭环,推动媒体从工具升级迈向体系变革。

未来,AI与媒体的深度融合仍须突破技术偏向性、数据安全、伦理规范等挑战,但核心仍在于回归内容驱动的本质——技术终须服务于优质内容的创造与传播。

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认知革新、组织适配与生态重构的协同演进,唯有坚持创意引领、生态协同,媒体才能真正成为AI时代的主流舆论引领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9月号,作者:彭健)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