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深圳河的“滘水”岁月 | 人文天地·南海潮

郑浩胜
10-15 07:4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河,这条蜿蜒于深港两地之间的界河,以沙湾河为干流,纳布吉河、笔架山河、莲塘河等主要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深圳湾。沙湾河(又称大沙河)发源于牛尾岭,河道绵延37公里;于黄贝岭附近接纳莲塘河,于渔民村处有布吉河汇入,福田区内还有福田河、新洲河等相继注入。

如今通常所称的深圳河,实指沙湾河与莲塘河交汇后的下游河段。回溯历史,这条河原名“滘水”。康熙《新安县志》载:“滘水,在城(南头县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莆隔、龙跃头诸山,西流曰钊日河(即莲塘河),北出曰大沙河(即沙湾河),二支分流,至滘山(现为黄贝岭菠萝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经横冈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

“滘”,意为“河道分支或汇合之处”,是一个极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地名用字,亦写作“公式”“窖”。《古今笔记精华录》引《广东通志》,载:“二水相通之处曰公式。按:公式音叫,粤之俗字。”该字在清代以前辞书中未见收录,早期史籍中用字不一——明代《永乐大典》作“公式”,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书“窖”,直至清代县志才普遍固定为“滘”,如两本《新安县志》均用“滘水”。从命名本义看,“滘水”一名准确描绘出沙湾、莲塘两河交汇的地理特征,当地人也形象地称此处为“三岔河”。

滘水“更名”为深圳河则在清末。“深圳河”之名的历史只有120余年。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深圳河的资料为1898年1月17日《申报》题为《英护香港》一文:“……刻下中国经已允从其所割地方,闻系由深水埔以达深圳河,直至该处山畔为界……”。在骆克的《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上,亦以“深圳河”称呼滘水:“《专条》〈粘附地图〉标出的边界线是一条从海到海的最短的线,从地图计算是11英里。从深圳湾沿深圳河再从该地沿道路至沙头角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3英里”。

而正式将“深圳河”取代“滘水”的官方文件,则是1899年3月19日(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八日)中英双方签订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合同上写道:“……水由梧桐山流出,……,右经径肚村,抵深圳河,……,作为界线。”。“沿深圳河北岸,下至深圳湾界线之南,河地均归英界。”至此,“滘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深圳”有了新的含义。

深圳河,作为深圳和香港的界河,她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耻辱、新中国的崛起以及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变迁。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郑浩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