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暑期生活丨深大实验地理教师藏东南逐冰,为课堂带回雪域高原第一手素材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08-11 22: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个暑假,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地理组的刘腾军、王朝群两位教师背上行囊,远赴青藏高原,参与中国地理学会研学工作组策划并实施的“藏东南逐冰之旅”。为期8天的行程,让他们深入世界屋脊的冰川腹地,亲身探寻自然地理的奥秘,也为课堂带回了珍贵的第一手素材。

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师和爱好者在研学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钟巍教授的带领下,首先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冰川地貌与环境》的专题讲座。讲座以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地貌、水文、气候的深远影响为切入点,深入解析古冰川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青藏高原整体何时进入冰冻圈”等核心科学问题。

刘腾军(左一)、王朝群(右一)与钟巍教授在雪山下合影。

随后,研学团队踏上了西藏林芝、昌都一带的考察之路。从海拔2920米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到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从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到由古冰川群形成的然乌湖……每到一处,两位老师都认真记录,细致观察,与专家探讨冰川类型、地貌特征、植被分布和湖泊沉积成因等自然地理核心问题。

“教科书上的知识,在这里变得鲜活。”刘腾军说,当亲眼看到高耸的冰塔林、触摸到万年蓝冰、沿着冰舌末端辨认消融痕迹时,那种震撼与敬畏,远非图片和文字所能替代。

除了观测地貌,两位老师还在冰碛垄、冰川槽谷等典型地质环境中,在钟巍教授指导下,采集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标本。这些标本将充实学校惟实地理活动室的资源库,成为学生认识地球演变过程的生动教材。王朝群说,这些石头不仅是地质样本,也是冰川历史的见证,我们希望让学生在课堂上触摸到它们,感受地理的温度。

考察途中,刘腾军(左)和王朝群两位老师在色季拉山口展示深大实验的校旗。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场自然地理的深度体验,更是两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在高原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刘腾军和王朝群挑战自我,拓宽视野,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刘腾军表示,这种沉浸式的研学经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为未来教学注入了活力与信心。

两位教师表示,未来将在课堂上融入实地观察的照片、视频及岩石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冰川地貌与地质演变的细节。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索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终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