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 读《再访深巷里的50口古井》—— 城市血脉深处的记忆

08-07 08:12
摘要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7月30日早晨翻阅宝安日报,一篇《再访深巷里的50口古井》的新闻报道吸引了我的注意。

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渐渐遗忘了遥远记忆里的古井,直到看到这篇有关古井的报道,内心像小石子投入一汪湖水,泛起层层涟漪。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汩汩井水,更是城市血脉深处的记忆。古井向来被视为“文化的标志”,在实用性消退的今天,其承载的历史与故事更加珍贵——每一口井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发现它们,就是发现一座城的灵魂。

还记得小时候,小院的古井陪伴了数代人,老人那句“井水冬暖夏凉,泡过的西瓜更甜”,道出了市民生活与古井相依的温情瞬间。正是“饮水思源”这一成语具象的画面:井是源头,故事是水流,共同滋养着一方水土的人文根系。

如今因时代发展,古井的生存环境面临挑战,并引起人们的思考:文明的向前发展需在实用与诗意、效率与敬畏间找寻平衡点。徐志鹏寻井恰恰是呼应了古井传承延续的中心主旨。

读者:邓诗雨

读完徐志鹏寻井故事,我深受触动。他对古井的执着令人钦佩,在寻访中,虽困难重重,面对古井的消失与寻找的艰难,却从未放弃。这不仅是对古井的追寻,更是对城市记忆与岭南水文化的守护。历史文化就在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保护,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背后或许藏着城市的根脉。

读者:田伟峰

看了徐志鹏十年后重新探寻古井的报道,激发了我对深圳古井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我相信,这样的报道能够触动更多人的心弦,促使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读者:李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