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井记第二季 | 徐志鹏:再访深巷里的50口古井

07-30 07:51
摘要

继2014年寻100口井后,古井爱好者徐志鹏开启第二季寻井记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妮

2025年,盛夏七月,位于深圳宝安区新桥街道陂口小区徐志鹏的家中,50个贴着标签的塑料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瓶身上的“福永街道凤凰古村卖鱼市井”“燕罗街道药材铺井”“光明区楼村供销社井”“福海街道重庆村井”等字样,记录着志愿者徐志鹏与妻子历时四个多月的特殊旅程——这位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五星级志愿者,用寻访50口古井的方式,为深圳献上了一份饱含深情的礼物。

“您知道附近哪里有老井吗?”2025年3月的一个清晨,徐志鹏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福永街道凤凰古村的巷道里,逢人便问。这个看似突兀的问题,源于他11年前采写《古井档案》时埋下的种子。2014年,他与寻井团队走遍辖区,记录下100口古井的详细资料。

“去年整理那100口井的资料时发现,当年记录的井已有不少消失了。”徐志鹏抚摸着泛黄的记录本说。今年春节后,偶然听闻凤凰古村尚存12口古井,他心里沉寂多年的寻井热情被重新点燃。与妻子商议后,两人决定以“50口井献礼50岁”的方式重启这段城市记忆的追寻之旅。

清晨6点的闹钟,成为这对夫妻数月来的固定作息。徐志鹏的背包里永远装着“寻井五件套”:250毫升采样瓶、3米卷尺、笔记本、打水玻璃瓶和一台单反相机。妻子则负责帮忙记录和协助拍照。“城中村巷道复杂,电动车最灵活。”徐志鹏的后备箱里,总备着几瓶矿泉水——既是解渴用,也能临时充当采样瓶的“替身”。

他们的寻井地图上常常充满未知与变数,他们根据老照片找到之前的古井大约所在,结果发现早已变成一片新建筑。

最艰难的寻找发生在凤凰古村。根据相关资料,这里应有12口古井,但两人反复搜寻只找到11口。连续两周,他们一直在古村里逐户询问,最终在一个小院里发现了被围起来的第12口井。“当时是真不想找了,但发现古井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值了。”徐志鹏回忆时,眼眶微微发红。

在福海街道桥头社区,一口被他们取名为“永州小院”的古井让夫妇俩驻足良久。来自广西的奶奶和两个孙女在井边洗鞋子和垫子,讲起他们的深圳经历,还让他们给祖孙三人拍照,深夜整理照片,徐志鹏收到孩子父母发来的感谢短信时,感觉就连窗外的霓虹也突然变得温柔起来。

这样的温情片段贯穿整个寻井之旅。在燕罗街道,区人大代表王守菊在附近的旧村里帮他们寻找压在三轮车下的古井;在新桥街道上寮社区,本地居民主动当起导游,带他们在老村里找井;福海街道桥头社区,更有素不相识的租户递上凉茶,执意留他们吃晚饭,还约他们以后去吃血鸭……

翻开徐志鹏再次寻到的50口古井档案,每口井都有它对应的“身份证”:古井所在位置、井口尺寸、井深数据、井水描述、井水照片等。这些数据和井水样品被徐志鹏认真保存,未来有机会他想分享给深圳的相关单位或机构,为岭南水文化研究提供一手采集的资料。

“古井不仅是水源,更是社区关系的纽带。”徐志鹏想着,将来或许可以策划“古井记忆展”,让那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古井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他也想将这50口井出书,让更多的人知晓。

在徐志鹏家中,11年前的100瓶井水与新增的50瓶并列摆放。有些早年采集的水样已微微泛黄,瓶底沉淀着细沙与杂质。有时他会带着这些“宝贝”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可以触摸城市成长的年轮”。他还策划了几条寻井路线提供给相关的学校,让孩子们能在寻井之余,记住身边的历史和乡愁。

这位累计服务超3500小时的“百优志愿者”最近又有了新计划,他想走完深圳的各个角落,记录深圳的每一口井。“深圳平均每天或许都有井在消失,但只要我们记得,它们就永远存在。”说这话时,他正擦拭着最新采集的井水样本瓶,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这份特殊的城市告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