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开启全民阅读新征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07-28 20: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开卷承风骨,执礼向星辰。近日,“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启动仪式在新华书店总店举行。资深媒体人敬一丹、出版家潘凯雄、韬奋研究专家陈挥与主持人赵健,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平台的数十家新媒体账号同步直播,深度漫谈韬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为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传承其精神,响应全民阅读号召,韬奋基金会联合全国580余家出版单位,携手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和番茄小说等平台,共同发起“韬奋好书我来评”和“韬奋知识问答”公益活动,北京铁丝网互动传媒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新华社客户端读书频道、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百道网等数百家文化机构提供支持。

群贤毕至共话一代文化先驱

活动伊始,两段震撼人心的短片,如时光隧道将与会者与观众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重温邹韬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传奇一生。邹韬奋用短暂而灿烂的49年生命,诠释了“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与新时代“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文化政策“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核相呼应。

漫谈从邹韬奋与周恩来、鲁迅的深厚交往开始。陈挥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叙事,将听众带回重庆曾家岩50号,重温邹韬奋与周恩来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这段珍贵友谊不仅是革命历史上的动人佳话,更是在民族危亡时刻知识分子与革命先锋力量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谈及邹韬奋与鲁迅的关系,陈挥认为,两位文化巨匠虽然风格迥异,却都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活动中,陈挥还以详实的史料,还原了邹韬奋如何与得力助手徐伯昕同心协力,将《生活》周刊的发行量从2800份扩大到155000份、将生活书店从1家店发展到全国56家分店的传奇历程。

潘凯雄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从专业角度对邹韬奋的出版事业与精神进行了精辟阐释。当谈及新媒体时代与出版变革,他提出了一个极具洞见的假设:基于邹韬奋生前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与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文化立场,若先生健在,他对数字化浪潮必定秉持“热情拥抱但绝不盲从”的态度。针对当下甚嚣尘上的“流量为王”论调,潘凯雄提出了三重维度的辩证思考:首先,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尊重流量现象的存在;其次,要深入研究流量背后的用户需求与行为逻辑,将其转化为文化服务的优化方向;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要坚决摒弃“唯流量论”的浮躁心态,明确高流量与优质内容并非必然等同的关系。“出版人和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书做好,提供好内容,才是对读者负责。”潘凯雄的这一论断,既是对韬奋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出版行业初心的有力召唤。

敬一丹以自身“如履薄冰、不辱使命”的新闻信条为基点,结合新闻人的职业生涯,深情阐释了她对韬奋精神的独特理解。在她看来,邹韬奋之所以能够赢得大众由衷的仰望与敬爱,核心在于他那份罕见的天真与纯粹——这种纯粹不是简单的单纯,而是面对复杂世界仍能保持初心的精神坚守。回望自身职业历程,她提到了堪称中国电视新闻史上“高地”与“旗帜”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她认为,这两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秉承着与韬奋精神一脉相承的理念——传播智者的声音,传达弱者的呐喊。尤为珍贵的是,《东方时空》与《焦点访谈》对待观众来信的态度与做法,与邹韬奋先生当年主持《生活》周刊时如出一辙。因为阅读观众的来信,不仅让新闻人了解民情,更能从中得到滋养。谈及自己的写作实践,敬一丹认为,新闻人要像邹韬奋那样,将时代的真实记录下来,将历史的真相传承下去。

百日“文化马拉松”正式启动

思想的激荡过后,活动迎来了另一个高潮——启动仪式。新媒体代表、微博公益事业部总经理李峥嵘在致辞中表示,微公益将为本次合作提供三大核心支持:开放全域资源打造全民参与平台、激活名人影响力推广阅读、强化公益背书扩大活动影响。她表示,希望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与社交平台优势,让韬奋精神触达亿万网友,共同推动全民阅读事业蓬勃发展。

邹韬奋先生的女儿、96岁高龄的邹嘉骊女士特别通过视频送来祝福,这份跨越血脉与时空的期许,为活动描下了动人的一笔。随着启动仪式开启的瞬间,“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公益活动正式启航。随后,敬一丹作为“韬奋知识问答”名人接力的开启人,郑重地抛出了第一束点燃思考的火种,并喊话著名主持人、记者李小萌接棒答题,自此拉开百位名人接力问答的序幕。

两小时的精彩直播,引发了百万观众的强烈共鸣。“向邹韬奋先生致敬”“邹韬奋先生是我们的偶像”“韬奋先生太酷啦” 等线上评论不断涌现,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的文化盛景。

“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活动具有三大创新亮点:一是首创“专家指导、大众做主”的评选机制,邀请出版界专家进行专业筛选与内容把关,而最终的评选权,则交由广大读者通过线上点赞投票的方式决定;二是全国580余家出版单位通过短视频推介精品图书,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展播,并获得平台专属流量支持,有效提升优质阅读内容的可见度与传播力;三是发起百位名人接力问答,突破传统宣推限制,构建跨界传播矩阵,显著扩大活动影响力,全方位提升公众参与度。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